“我恨自己长中国脸!”2018年,美华裔女记者抹黑中国,不久后其母呼吸机被拔,

零落讲说 2025-01-11 15:18:03

“我恨自己长中国脸!”2018 年,美华裔女记者抹黑中国,不久后其母呼吸机被拔,她向中国人求助。   樊嘉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父亲是一位致力于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母亲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专心教养她。   在父亲的陪伴和母亲的关爱下,童年的樊嘉扬生活温馨,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她始终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父亲的学术追求改变了一切。他远赴美国继续深造,并在异国定居,组建了新的家庭。对于年幼的樊嘉扬而言,这不仅是父亲的离开,更是家庭温暖的骤然崩塌。   为了追随父亲的脚步,母亲带着她离开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通往美国的旅程。这段旅程并非象征着新生,而是充满了艰难与挣扎。   语言的不通、文化的差异、经济的拮据以及移民身份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使得母女二人陷入了生活的泥淖。特别是母亲,为了供樊嘉扬读书,四处奔波打工。这样的环境深深影响了樊嘉扬,使她早早学会了独立,但也在她的心底埋下了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原生背景的不满。   随着年岁的增长,樊嘉扬逐渐融入美国社会,接受了其精英教育,并凭借出色的成绩和奋斗精神进入了新闻行业,成为了一名在《纽约客》杂志工作的记者。移民身份的“原罪”始终伴随她左右。在主流社会的微妙歧视和个人成就的骄傲情绪中,她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的抵触与否定。   这样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也塑造了她的言行模式。在报道与评论中,她频繁针对中国发表不当言论,并通过一些失实的报道抹黑中国,为自己在美国社会中争取更多的认同感。   2018年,樊嘉扬因一篇对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报道引发了轩然大波。在文章中,她以偏见的眼光对待采访对象,并曲解了对方的言论,用不实的内容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行抨击。   这篇报道在中美两国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在美国,她一度被视为勇敢的声音;而在中国,许多网友对她的言行感到愤怒,认为她背叛了自己的文化和血脉。此后,樊嘉扬频繁出现在国际媒体中,以刻意抹黑中国的形象塑造自己的职业声望。   但命运总喜欢开玩笑。几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美国成为重灾区。樊嘉扬的母亲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病危,被送入了当地的医院。面对医疗资源短缺的现实,母亲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就在她焦急万分之时,医院却做出了一个令她崩溃的决定——因为资源紧张,将拔掉母亲的呼吸机,将设备留给更“有价值”的年轻患者。   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樊嘉扬最初寄希望于美国社会能够对她伸出援手。她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片她拼命想融入的土地上,依旧只是一个可以被随时牺牲的“外来者”。   多次求助无果后,她不得不转向那些她曾经刻意疏远、甚至敌视的人群——中国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她发布了一则求助信息,向中国人寻求医疗设备和支持。   这则信息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尽管许多人对她的过往言行极为不满,但也有不少人选择搁置成见,提供帮助。短短数日内,各类善意的捐助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她所在的医院。   面对这些支持,樊嘉扬感到震撼,也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尽管她对中国人的求助行为曾经充满矛盾和羞愧,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来自故土的善意。   尽管有了众人的帮助,樊嘉扬的母亲最终还是因病情恶化而离世。这一事件让她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促使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价值观。   失去母亲后,樊嘉扬曾试图通过工作来转移注意力,但过去的言行和积累的矛盾让她在美国的职业生涯也变得愈发艰难。她开始意识到,无论她如何努力地否定自己的根源,在许多人的眼中,她始终只是一个“外来的东方人”。   她曾试图通过写回忆录来修复自己的形象,但因立场的反复横跳,许多网友对她的态度始终保持质疑。最终,她选择暂时离开公众视线,回到一座小城,低调生活。在后来的采访中,她坦言,自己一直以来都在试图扮演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而这种对身份的抗拒和矛盾,最终成为了她痛苦的根源。   樊嘉扬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与挣扎,也是许多移民在身份认同中所面临的困境的缩影。她的故事反映了文化冲突与融入的艰难,也揭示了面对逆境时,人性深处那份真实的善意和包容。   在樊嘉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一个热爱学习的女孩到一个颇具争议的记者,她经历了无数的选择与挣扎。   这一切的核心,都指向了“自我认同”这一命题。当她背弃自己的文化背景时,她的内心并未获得真正的安宁;而当她不得不向曾经敌视的同胞求助时,她才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是如此深厚。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否定或逃避自己的根源,而在于学会接纳和珍视自己的身份。面对不公和偏见,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勇敢直面的力量,而不是以否定自己来取悦他人。樊嘉扬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根源都是不可抹去的印记,而真正的归属感来自于内心的和解与自省。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