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大爷拿着一破旧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孝感市,这座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古城,静静地坐落在鄂东北大地上。青砖黛瓦的老房子,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2015年的一个秋日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身上。他叫杨明荣,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手中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仿佛那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贝。 这张纸条,是他的祖父杨长银留下的,也是连接他和那段峥嵘岁月的唯一纽带。纸条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但依稀可以辨认出“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第一分队经济困难,特向杨长银借四百银元”的字样,以及一个鲜红的印章——仿佛一颗跳动的心脏,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1930年,鄂豫皖苏区。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红军在阳平口战役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给养严重不足。为了生存,为了革命,红军不得不向当地百姓借粮借款。 当时的杨长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捉襟见肘。他守着几亩薄田,辛勤劳作,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400块大洋,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乎相当于他家几年的收入。 然而,当红军战士找到他,说明来意后,杨长银却没有丝毫犹豫。他从小就听着祖辈讲述义和团、白莲教的故事长大,心中深埋着一颗爱国爱民的种子。他知道,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他们的胜利,就是老百姓的希望。 他毅然打开了家中唯一一个上了锁的木箱,那是他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也是他为儿子娶媳妇、为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他将沉甸甸的银元捧在手里,内心百感交集。他知道,这笔钱一旦借出去,就可能再也收不回来了。但他没有退缩,因为他明白,比起个人的得失,国家的命运更加重要。 他不仅自己倾囊相助,还四处奔走,动员亲朋好友一起支持红军。他挨家挨户地劝说,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红军的艰难处境,表达着对红军的敬佩和支持。在他的感召下,不少乡亲也纷纷解囊相助,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财捐献出来。 当杨长银将400块大洋郑重地交给红军小队长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队长紧紧握着他的手,眼眶湿润,激动地说:“老乡,你的大恩大德,我们红军永世不忘!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加倍奉还!” 这句承诺,杨长银牢牢记在了心里,也一代代传给了子孙后辈。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曾经借钱给红军的家庭都拿着借条去兑换,但杨家却始终没有动用这张借条。他们将它视为传家宝,视为家族的荣耀,精心保存着。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400块大洋,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了实际价值,但它所代表的那份军民鱼水情,那份爱国情怀,却更加弥足珍贵。 2015年,杨明荣因为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才不得已拿出了这张珍藏多年的借条。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张借条,更是祖辈的爱国情怀和对红军的承诺。 孝感市政府接到杨明荣的请求后,高度重视。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终在《孝感县志》中找到了红一军第七大队在当地活动的记载,证实了这张借条的真实性。 经过专家组的反复论证和评估,政府决定以4万元人民币作为补偿,归还给杨明荣。这不仅仅是对当年400块大洋的补偿,更是对杨长银一家爱国精神的表彰和敬意。 消息传出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政府的做法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也有人认为,4万元的补偿太少,不足以体现当年400块大洋的价值。 无论如何,这个故事都让我们深受感动。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它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民的承诺的兑现。 杨明荣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国家的故事。它提醒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将这份爱国情怀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1. 《孝感市志》 2. 《中国红军史》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
历史姑娘
2025-01-11 17:10:12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