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300斤的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突发恶疾,临死前,他愤愤不平:“李时勉在

甜蜜游记 2025-01-11 18:49:23

朱棣死后,300斤的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突发恶疾,临死前,他愤愤不平:“李时勉在朝廷上羞辱我!”他儿子朱瞻基登基后,下令将李时勉斩首!没想到李时勉说了几句话,朱瞻基立马将其官复原职! 在明朝永乐二年的一个寒冷清晨,一位名叫李时勉的读书人正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出身江西吉安的寒门,家境贫寒到连一间像样的书房都没有。 为了能够专心读书,他每天都会用一个热水桶泡脚,上身则裹着单薄的棉被来抵御寒冷。这样的苦读岁月一直持续到他三十一岁那年,终于在永乐二年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 科举及第后,李时勉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专门培训,接受了三年的深造。这三年的培训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他后来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翰林侍读。 翰林院是皇帝身边的文化机构,能在这里任职的人都是学问精深之士。李时勉在翰林院的表现极为出色,很快就被提拔为御史,开始了他在朝堂上的仕途生涯。 明朝永乐十九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让刚刚建成不久的北京皇宫三大殿遭到雷击,大火瞬间就将宫殿吞噬。面对这场灾难,永乐帝朱棣下诏征求群臣意见。 在当时的朝廷上,大多数官员都对朱棣的脾气心知肚明,纷纷保持沉默。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挺身而出,写了一份长达十五条的建议书呈给皇帝。 这份建议书直指永乐朝各种劳民伤财的举动,包括要求停止大规模营建工程、减少对外国使节的接待、裁撤冗余官员、加强赈灾救济等内容。这些建议都切中要害,直指朝廷弊端。 永乐帝朱棣看到这份奏折后勃然大怒,将奏折扔在地上反复踩踏。但是过后冷静下来,他让太监将奏折捡起,仔细阅读后发现其中不少建议确实有道理。 正当朝廷准备采纳部分建议时,一些小人开始借机生事,诬告李时勉犯上。这场政治风波最终导致李时勉被投入大牢。 幸好当时的大臣杨荣为其求情,经过一年多的牢狱之灾,李时勉终于重获自由,并且官复原职。这次遭遇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定。 永乐二十四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改元洪熙,时年四十七岁。 朱高炽身材特别肥胖,体重接近三百斤,这让他平日行动都十分不便。但他为人宽厚,性格温和,被史书称赞为仁厚之主。 然而即位之初,朝廷内外就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问题,李时勉再次挺身而出,向新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他的奏折中直指朝廷积弊,包括对宫廷用度、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建议虽然出于忠心,但言辞过于激烈。 素来以宽厚著称的朱高炽看到奏折后,出人意料地大怒。他立即召见李时勉,当面对其进行责问。 李时勉面对皇帝的质问,并没有退缩,而是逐条陈述理由,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持彻底激怒了朱高炽。 暴怒之下的皇帝命令武士将李时勉按倒在地,用金瓜重重打断了他的三根肋骨。受伤的李时勉被拖出殿外,随即被贬为交趾道御史。 但李时勉并未因此屈服,第二天就又上了一道奏折。这一举动彻底触怒了朝廷,他随即被投入锦衣卫的昭狱之中。 在那个年代,进入锦衣卫监狱几乎就意味着死路一条。但李时勉命不该绝,一位曾受过他恩惠的锦衣卫千户恰巧来监狱视察。 这位千户暗中请来医生为李时勉治疗,这才让他捡回一条性命。但这段经历也给朱高炽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的病情突然加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对李时勉耿耿于怀。 他对身边的户部尚书夏元吉说了最后一句话:"时勉廷辱我。"说完这句话后,朱高炽就驾崩了,在位还不到十个月。 这句临终遗言显示出朱高炽对李时勉的言论始终耿耿于怀。一个以宽厚仁慈著称的皇帝,竟然带着这样的怨气离世。 洪熙帝驾崩后,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德帝。得知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后,宣德帝立即下令逮捕李时勉。 情况紧急,宣德帝又派出锦衣卫王指挥,命令直接将李时勉押赴西市问斩,无需再带到皇宫问话。这个时刻,李时勉的生命危在旦夕。 然而,命运往往充满戏剧性的转折。第一批抓捕的人从东门将李时勉带入皇宫,而带着处决命令的王指挥却从西门出发,两队人马恰好错过。 这个偶然的时间差,让李时勉有机会见到了宣德帝。面对皇帝的质问,李时勉不卑不亢,将当初劝谏洪熙帝的内容和盘托出。 宣德帝听完解释后,追问还说了什么。李时勉表示自己已经将那份奏折烧毁,无法完整回忆内容。 不仅如此,宣德帝还恢复了李时勉的侍读官职。这时王指挥匆匆赶回,看到李时勉已经穿戴整齐地站在殿前,不禁大感诧异。 李时勉的正直品格一直保持到明英宗时期。在正统年间,他先后担任内阁学士、国子监祭酒等重要职务。 正统十二年,年近古稀的李时勉选择退休。近三千名朝臣和学生自发到城门外为他送行,场面令人动容。 他给学生留下了"重诚正、崇廉耻、抑奔竞、辨忠奸"的教诲。这八个字,浓缩了他一生为官从政的精神追求。 景泰元年,李时勉在家中安然辞世,享年七十七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五个皇帝的统治,四次大的政治磨难,但始终保持着他的气节。

0 阅读: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