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城,俘虏了朱允炆的生母,也就是自己的大嫂吕氏。看见吕氏狼狈地摔在地上,朱棣赶忙上前搀扶,并深感抱歉地说:“大嫂,老四实在不想闹成这样,这只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之举啊。”这一幕,看似温情脉脉,实则暗流涌动。 那么,朱棣对吕氏的这种态度,真的是出于真心吗?恐怕未必。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真心往往是最奢侈的东西。 朱棣此举,很有可能只是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的一场戏。毕竟,对他而言,他的大嫂只有一人,那就是孝康常皇后,朱标的正妻,身份尊贵,地位显赫。 说到这里,咱们就不得不聊聊朱元璋的传位之谜了。朱元璋,一个从底层崛起的英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开创了大明江山。他一生英明神武,却在传位问题上留下了诸多争议。 洪武之前,朱标和朱棣就已经出生,朱元璋将朱标当作接班人培养,这是无可厚非的。朱标作为嫡长子,身份尊贵,才华出众,自然是众望所归。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朱标英年早逝,一切出现了变化。史书或者通用的说法是,朱元璋太过思念朱标,进而将朱允炆视为接班人。但这种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三子朱棡也相继去世,都没活过40岁。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朱元璋不得不生疑。 更何况,古代嫡子与庶子的身份差别极大,朱元璋是忠实的遵循者。朱标是嫡长子,这毋庸置疑。可朱允炆呢?他连嫡子都不是,凭什么就能铁了心地传给他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吕氏和孝康常皇后了。吕氏不过是朱标的侧妃,而孝康常皇后才是朱标的正妻,她的父亲是开国元勋常遇春,母亲是蓝玉的姐姐,这样的身份背景,除了朱家人,无人能出其右。 就算朱元璋铁了心地想传位给孙子,也应该传给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可惜的是,朱雄英年幼早夭,朱允炆才成了名义上的长子。但他庶子的身份是改不了的,此时的他还不是合法的继承人,因为嫡次子朱允熥尚在。 如今我们用上帝视角回看那段历史,太子朱标于1392年去世,年仅37岁;秦王朱樉于1395年去世,年仅39岁;晋王朱棡于1398年去世,年仅40岁。 再加上朱标的正妻常氏于1378年去世,年仅23岁;朱雄英于1382年去世,年仅8岁。这一连串的死亡事件,真的正常吗?朱元璋作为开国之主,他会觉得这种事正常吗? 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最后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但可曾明言他就是雷打不动的继承人?恐怕未必。 而运作这一切的,正是朱允炆和母亲吕氏背后的文官集团。他们利用朱元璋对朱标的思念之情,巧妙地将朱允炆推上了皇太孙的宝座。 然而,朱元璋对朱棣的才华和能力也是认可的。太祖实录中明文记载:“朕诸子,汝独才智,秦晋已薨,仅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 这是朱元璋对朱棣说的话,可以看出他对朱棣的期望和认可。甚至,他还将兵权和秦王的节制权交给了朱棣,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朱元璋感觉时日无多时,连下两道诏书召朱棣回京。可就在朱棣从北京通往南京的路上,朱元璋已经去世,草草下葬。 七日后,朱允炆继位,并将进京奔丧的各路亲王全部赶了回去。亲爹去世,儿子不能奔丧吊孝,朱允炆和他背后的文官集团做得够绝的。 此后的事情就比较明确了。朱允炆在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最终逼反了朱棣。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如今我们再看这场战役,朱棣起兵时不足千人,究竟是怎样的才能让他在几十万军队面前游刃有余?若没有军方放水,靖难之役从开始就结束了。 所以,我们再回看朱棣攻入南京见到狼狈的吕氏时的情景。他会有怎样的感想?是自责还是被逼无奈?恐怕都不是。那句所谓的大嫂,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在朱棣眼里,他的大嫂只能是常氏,因为身份对等,又是大哥朱标的正妻,就算扣头也不为过。只不过常氏早已不在人世。 至于吕氏,朱棣心中有很多难言之隐。在天下人看来,他就是反贼。所以面对靖难之后的吕氏,朱棣只能放低姿态,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我朱棣并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只是迫于无奈,对大哥的遗孀还是要在面子上尊重的。 说到这里,咱们也不得不聊聊这段历史对后人的启示。在权力的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朱棣和朱允炆的争斗,看似是叔侄之间的恩怨情仇,实则背后是各方势力的博弈和较量。而在这场博弈中,没有谁是完全无辜的,也没有谁是完全正确的。 历史总是充满了迷雾和争议。但正是这些迷雾和争议,才让我们更加好奇地去探索它、了解它。 靖难之役作为大明王朝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或失败,更是一场权力斗争的缩影和写照。它告诉我们:在权力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善恶和对错,只有永恒的利益和斗争。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靖难之役和那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大家能在历史的海洋中畅游,发现更多有趣、有价值的故事。
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城,俘虏了朱允炆的生母,也就是自己的大嫂吕氏。看见吕氏狼狈地摔在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5-01-11 23:39: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