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埋葬1300年的“天下第一粮仓”被打开,窖里竟装了60多万斤粮食,研究发现这些粮食有机质超过一半之多,古人怎么做到保存这么久的? “快看,这里有古墓!”施工队的人兴奋的大叫,大家一窝蜂全部都围了过来,果然,下面出现了许多坑洞,后来报告给领导之后,这项工程就被中止了。 等专家到来之后,料定这为古粮仓,更重要的是,在专家进入这座粮仓之后,得知这还是隋唐的第一粮仓。 带着这样的好消息,国内顶尖的专家队也来了,别的不说就说这研究价值也是极富的,而更令人们震惊的是,当中竟然存在还未被腐蚀的种子。 这些种子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来到了今天,捧着他们就如同是我们与古代农民在对话一般,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随之而来也有人提出了疑问,首先就是里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粮食?其次就是这些种子为何并未腐坏? 之所以会有为此大量的种子也可以理解为这里是国家粮仓,这里的粮食都是“保命”的,古代为什么有税收,这是因为古代的技术并没有那么发达,所以他们经常顺天而为,看天吃饭。 老天爷哪天不高兴了,那就给你大风大雨或者大旱,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百姓承担不起的,因此国家为了保证长足发展,就要考虑到屯粮的问题,还能起到调解市场失衡的作用。 洛阳当年可是京师,有着屯粮多也不足为奇,全国最好的资源最终都是要汇聚到天子脚下的。 隋朝的时候义仓得到了发展,唐朝也是不甘示弱,也就是朝廷在各个地区根据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征粮,但这些粮食是放在地方的。 中央如果有需求,那地方自然就能及时满足,但粮食储存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尤其是在自然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古代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怎么做到长久保存呢? 这就要说到咱们古人的智慧了,要知道地下就是容易发潮,所以在古代一些朝代会将粮仓建在地面上,目的是防潮,这种是比较常见的。 在粮食入仓之前,是要将底部铺上干土,除此之外还要经过火烤保证这土上是没有任何水分的。 之后就是将周围都涂上防潮的油以及碳灰,接下来沙子、方砖、杉木板都是一样也少不了的。 准备工作完结,就可以放入粮食,如果你认为是直接倾泻而下那就只能等粮食发霉了,粮食需要铺一层再用十分干燥的粮食皮壳铺一层,这样一直循环往复,直到整个粮仓都铺满。 同时在地势上也是有讲究的,地势高的地方空气受阻小,在增加绿植覆盖率的同时,不仅能够调节温度,还能巩固地表,减少下雨的渗透等等。 如今再来看就觉得没有那么难,但是在对于古代从零到一的过程来说,其中所要经历的筛选试错是非常繁复的。 粮仓的研究价值还有很多,关于隋朝时期的经济实力、隋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科技水平、甚至是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方案等等,总之这的确是个伟大又振奋人心的发现。 同时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对如今我们的发展仍然是一种推进和鼓励。 这些步骤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完备,保存的时间也越来越久,甚至可保千年,古人的智慧可真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