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众臣大肆庆贺,唯独姚崇竟大哭起来。一年后,没哭的人

历史有小狼 2025-01-12 19:47:17

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众臣大肆庆贺,唯独姚崇竟大哭起来。一年后,没哭的人都死了,可姚崇却侥幸活了下来。 神龙元年是大唐王朝的关键时刻,武则天已经统治了这个帝国十五年之久。此时的她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精力大不如前,对朝政的热情也渐渐淡去。 随着年事已高,武则天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了两位年轻的宠臣张昌宗和张易之。这对兄弟凭借武则天的宠爱,在朝中权势日盛,甚至连宫中大小事务都要经过他们的手。 二张的专权引起了朝中重臣的强烈不满。他们不仅仅干预朝政,更是在朝堂上目中无人、肆意妄为。这种局面让许多老臣都看不下去了。 张柬之、崔玄暐、焦莹、桓彦范和敬晖等五位重臣暗中商议,决定联手推翻武则天的统治。这五人都是朝中位高权重之人,他们的行动意味着朝廷内部已经酝酿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十二月,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五位大臣带领禁军包围了两仪殿,二张很快被拿下并处死。随后,他们迎请中宗李显重新登基,武则天被尊为太上皇后,移居上阳宫。 一场持续了十五年的武周时代就此落下帷幕,李唐王朝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朝中文武百官都在为这场胜利欢欣鼓舞,但在这片喜悦的气氛中,却有一个特殊的声音。 当时任礼部尚书的姚崇在政变成功后,不但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庆贺,反而当场落下眼泪。这一幕让在场的功臣们十分不满。 张柬之等人立即质问姚崇为何在这个时候哭泣。面对质问,姚崇的回答显示出他的政治智慧:"侍奉武后多年,今日告别,难免悲伤。先前随诸公讨伐逆贼,是臣子应尽之责;今日为旧主哭泣,也是臣子应有的忠义。" 神龙政变成功后,张柬之等五位功臣受到了中宗李显的重用与嘉奖。他们不仅被封为郡王,更是掌握了朝中大权。 五王的权势一时无两,朝中大小事务几乎都要经过他们的手。他们分别被封为许王、荆王、潞王、汝王和莱王,权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中宗李显渐渐听信了武三思和韦皇后的谗言。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开始暗中打击五王的势力。 韦皇后也对五王势大心存不满,她与武三思联手在中宗面前进谗言。他们声称五王权势太大,已经威胁到皇权。 中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逐渐收回了五王的权力。五王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 对比五王的悲惨下场,姚崇因为那场政变后的一滴眼泪,反而躲过了这场政治风暴。他被贬为地方刺史,先后任职亳州、常州和许州。 这次被贬对姚崇来说实际上是一次转机。离开了权力中心的京城,他避开了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斗争。 五王刚被免去宰相职务不久,朝廷就以谋反的罪名将他们流放。张柬之被贬到襄州当刺史,其他四人的下场更为凄惨。 在地方任职期间,姚崇专心治理地方事务,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他在地方的表现得到了百姓和当地官员的认可。 与此同时,京城的政局却愈发动荡。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随后韦皇后立李重茂为帝。 这场权力更迭最终以李隆基发动政变而结束。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政局再次发生巨大变化。 正是因为姚崇远离了这些政治漩涡,他不仅保全了性命,更在地方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唐隆元年,一个重要的政治机会终于出现在姚崇面前。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成功铲除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势力。 这场政变让李旦重新登上皇位,史称唐睿宗。新朝廷需要重组班子,姚崇因为之前在地方的出色表现,被太子李隆基举荐为宰相。 姚崇上任后立即提出要废除斜封官制度。这个制度允许官员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官职,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朝廷腐败的温床。 但这一改革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这些人在睿宗面前散布谣言,声称废除斜封官会引发新的政变。 面对压力,睿宗不得不暂时恢复了这一制度。同时,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关系也开始恶化,两人之间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作为李隆基的支持者,姚崇曾经提议限制太平公主的权力。这个建议让他再次遭到贬谪,被派往申州担任刺史。 然而局势很快又发生了变化。先天元年,睿宗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第二年,李隆基彻底清除了太平公主势力。 开元元年,新皇帝李隆基在新丰县打猎时召见了姚崇。这次见面成为了姚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李隆基当场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在接受任命时,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 这十条建议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它们包括禁止外戚干政、取消斜封官、整顿吏治、稳定边疆等内容。 这些建议切中时弊,展现了姚崇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李隆基对这些建议十分赞同,并在后来的统治中逐步实施。 姚崇的建议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与李隆基在治国理念上的高度契合,让大唐逐步走出了武则天时代以来的混乱局面。 开元四年,完成使命的姚崇主动请辞相位。五年后,这位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的能臣辞世,享年七十二岁。

0 阅读: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