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3岁的画家杨彦花4000万,娶了24岁的非洲新娘,婚后妻子生下两个孩子,一家生活幸福美满,谁知,7年后,杨彦突然告诉妻子钱和孩子也给她,自己去当和尚了,然后杨彦就头也不回地去庙里出了家。
杨彦的童年,是在青海西宁的乡野间长大的,出身回民家庭的他,家境并不富裕,六岁那会儿,杨彦无意中接触到国画,很快便展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甚至能模仿《芥子园画谱》里的作品。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绘画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一杆树枝,一片沙地,就是他的创作天地,学校的艺术书籍,被他翻阅得破旧不堪,但他心中那团艺术的火苗,却越烧越旺。
父母望子成龙,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坚决反对杨彦学习美术,但这并没有浇灭杨彦的热情,他坚信绘画才是他的人生归宿,他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离家出走,以此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他放弃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转而投身一所普通的艺术学院,全身心投入到绘画的世界,杨彦在学院里刻苦练习,经常熬夜画画,为了完成一幅作品,他可以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直到累倒在画室。
老师们被他对艺术的执着所感动,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指导,还在生活和颜料费用上给予帮助,在老师们的眼中,这个来自农村的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未来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画家。
1978年,杨彦的毕业画作《乡村少女》大放异彩,获得了全院最佳奖项,这也让他成功踏入了专业画界。
80年代初,他正式拜师华拓先生,绘画技艺日益精进,接着,他成为了李可染的弟子,凭借《大宁河览胜图》成为了知名画家,杨彦明白自己不是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的,和那些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的画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他特别用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画画上,他的作品通常传递着温馨的感觉,充满了对人的关心,因此很受收藏者的青睐,1989年,杨彦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办了个人的画展,引来了不少画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兴趣,这位“草根”画家,用自己的作品征服了观众,赢得了业界的认可。
杨彦虽然事业有成,但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40多岁时,他仍然孑然一身,一次朋友聚会,一尊黑人少女的木雕,意外地触动了他的心弦,他被雕塑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更对雕塑背后的模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他四处询问,终于搞清楚了那件木雕的来头,听说原模是位非洲姑娘,一股莫名的冲动驱使着他,踏上了前往非洲的寻爱之旅,这趟旅程,如同大海捞针,漫长而充满未知,七年过去了,年过五十的杨彦几乎快要放弃。
这时,朋友带来了好消息,他们找到了木雕的模特——一位名叫艾达的非洲女孩,来自塞拉利昂,艾达24岁,出生在一个非洲部落,拥有着非洲女孩特有的灵动和美丽,她曾为多位艺术家担任模特,那尊让杨彦魂牵梦绕的木雕,便是其中之一。
当杨彦见到艾达时,仿佛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觉得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另一半,他向艾达告了白,然后就开始了热烈的追求,起初,艾达的父母对这段年龄差距悬殊的恋情表示反对,但杨彦用真诚和行动打动了他们。
他帮助艾达一家改善生活条件,并给予艾达无微不至的关怀,艾达被他的真诚感动,于是点头答应了他的求婚,2011年,杨彦和艾达在非洲举行了婚礼,回到中国后,他又为艾达补办了一场盛大的中式婚礼,耗资4000多万元,轰动一时。
婚后,艾达也成为了杨彦的“关门弟子”,学习国画,夫妻二人夫唱妇随,琴瑟和鸣。
艾达给杨彦生了两个既可爱又混血的娃,本以为一家四口会一直幸福下去,但2018年,杨彦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出家,他将全部家产留给妻儿,只身一人来到寺庙,剃度出家,从此与红尘告别,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有人觉得他可能感情出了问题,也有人觉得他可能看透了世事,想要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大家都来劝杨彦放弃,但他决心已定,他说,他希望提升精神追求,探索生活的真正意义。
杨彦的选择,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他抛妻弃子,放弃了优渥的物质生活,选择了一条清苦的修行之路,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驱动力?
艺术家的心里头,好像跟普通人不太一样,他们更看重心灵层面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享受,杨彦的出家,也许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以来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他一心想挣脱尘世的枷锁,寻回内心的宁静,他的决定,让人不禁琢磨起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