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棺材地铁口”引争议后,涉事公司通报:4人被处理,与设计单位永不再合作!此前,因为地铁口外形神似棺材,网友吐槽说:“让你有灵感,没让你做灵堂,让你接地气,没让你接地府。
广州地铁推出的一款“棺材”造型的车辆引发了争议,这反映了公共设计与大众审美之间的直接碰撞,到了2024年末,广州地铁花地湾站本打算以全新形象迎接新年,却不料意外卷入了一场舆论的漩涡。
一个酷似“棺材”的出入口设计,不仅没能让市民眼前一亮,反而成了网友口中的“年度迷惑设计大赏”提名作品,这波操作属实让人大跌眼镜。
花地湾站新出入口的亮相,与其说是惊艳登场,不如说是惊吓开幕,造型方方正正,颜色深沉,活像一口巨大的棺材横亘在地铁口,这个设计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市民的强烈关注和吐槽。
更令人咋舌的是,在一片声讨声中,这个饱受争议的建筑竟然被连夜拆除,速度之快仿佛生怕多停留一秒就会引发更大的风波。
网上评论区简直就是吐槽大会,有些人笑设计师胆子挺大,还有人对这个设计怎么顺利通过的审批流程表示疑问,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棺材”的意象总和“不吉利”“晦气”紧密相系,从“棺材口”进地铁,这情形,恐怕任谁心中都会有所疑虑。
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这种负面寓意会影响市民出行体验,甚至有损城市整体形象,一个地铁出入口沦为市民笑柄与谈资,这显然非城市建设者所愿见之结果。
面对热议的公众舆论,广州万溪企业管理公司快速做出了应对,内部消息透露,涉及此事的四名员工都被处分了,从设计师到副总的级别,一个都没落下,公司对这件事很看重,处罚措施包括降级、扣奖金、公开批评,力度相当大。
万溪公司坦白指出,设计团队在细节上不够细致,对当地文化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宣布与上海广亩景观设计公司中断合作关系,今后也不会再合作,这算是彻底把设计方给拉黑了。
尽管万溪公司做出了处理,但面对媒体的进一步追问,他们却选择了沉默,公司对于处罚是否太重,还有公众审美和设计师审美差异的问题,没有再发表意见,这让人感觉他们有点回避关键问题。
上海广亩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处理事务时挺随和的,当谈及合作被终止的事情,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不合作嘛,这是甲方自己的权利,对于设计引发的争议,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很正常”,这种态度更像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似乎并未意识到设计的社会影响力。
这次“棺材”地铁口事件,并非孤立案例,这个问题反映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常见的几个难题,创新与公众接受度如何平衡,设计师追求创新诚然重要,然而公共设施设计不可脱离公众审美与文化认知,过度追求独特性,往往会贻笑大方。
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公众的感受,毕竟,公共设施是为公众服务的,而不是设计师的个人作品展,另外,这次事件也引发了对“甩锅文化”的讨论,从设计方到施工方再到审批方,似乎每个人都有责任,但又似乎没有人需要承担全部责任,这种“大家都不想承担责任”的现象,挺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花地湾站的全新入口设计图还没向大家展示呢,这次事件无疑会对后续的设计方案产生影响,公众期待看到一个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更能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新设计。
那“棺材”地铁口事件,就是公共设计跟大众审美的一次直接对碰,它提醒我们,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美观和实用性,更要尊重公众的文化认知和情感需求,只有将公众的感受放在首位,才能真正打造出市民满意的城市空间。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的,而不是让人感到不适和恐惧的,这次经历得好好总结,让它成为改善城市设计,让公众感受更人性化的契机,这事儿让人见识了网络时代公众舆论的威力。
这个小设计虽然不起眼,却迅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和热议,这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个决定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每个小细节都可能被仔细检查,所以,我们得格外小心,好好听听大家的意见。
更进一步地,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公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这事儿不光得靠设计师的本事,还得靠大家的支持和体谅,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磨合,才能最终达成共识,创造出真正符合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
最后,这个事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我们该如何看待“美”与“丑”,“合适”与“不合适”,这个时代变化快,审美观念也在不停更新,如何保持对美的追求,同时又尊重传统,尊重公众的感受,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