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吟咏性情也。此老生常谈之论。余秀华的诗与很多花卉、植物相关连,是托物言志,舒心涤魂的艺术表达的需要。她诗歌里桃花、杏花、香樟树、稗子草、金银花、花椒树都被赋予了她自己的人格、灵魂。本期我们分享的是余秀华写桂花树的一首作品。
《细雨里的一棵桂花树》
诗 / 余秀华
仔细分辨,每一朵芬芳都很细致
仿佛昏黄的灯光里,
一个人凑近来的耳语
那个时候我们都在异乡:
我们能合成一个故乡么 //
雨下得也细致
适合聆听你慢慢靠近的脚步声
只是那些急切的香味,匆匆赶路
而纠结在了一起
仿佛星群浩瀚。此刻的群山起伏是好的
群山下的河流,河流边的篝火都是好的 //
雨通过一棵桂花树的经脉流往荒野里的暗河
你走后的午夜,桂花树的芬芳如刃
我袒露的血肉和骨头也很窄
人间太宽
一些事物看起来孤零零的
所以一棵树能够散发香味,
就要孤注一掷
桂花因浓浓的芳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的桂花开得比往年要晚一些。霜降后,桂花薰衣,直袭身心,回头四顾,原来它们就在不注意的秋树丛里。读到余秀华这首《细雨里的一棵桂花树》时忽然就来了诗的感觉。诗的感觉并非诗人独有,读者也有,只是读者不一定有化感觉为诗语的能力。
余秀华这首《细雨里的桂花树》一共有十八行。根据诗中意象的转换和情感节奏的起伏变化,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节来读。前五行可以看作第一节,中间六行为第二节,后七行为第三节。
一开头女诗人从桂花的浓香味写起:“仔细分辨,每一朵芬芳都很细致”。
要是未逄花期,桂花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以说很平凡,其貌不扬。一旦花开,它的香味在没风的时候也能在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外送到你面前。桂花太小,仿若米粒,只是细看每一朵时却也格外的小巧精致,很悦目养眼。
平时不仔细循着桂花香找到树的位置,再细细观赏,真的会忽略它们的存在。这就女诗人以桂花的芬芳来指代一朵桂花原因。但这还没写出她对桂花的细腻感与亲和感,接着的两行则非常完美地感觉:“仿佛昏黄的灯光里, / 一个人凑近来的耳语”。
这两行对第一行作出的通感式的比喻,既写出了桂花的颜色,又包含了花的姿态,可谓匠心独具。桂花一簇簇的开放,很少有单朵孤开的。一簇花朵聚一起,真像人们耳语的样子。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女诗人以昏黄的灯光、与人耳语为设喻打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一下子让人陷入这花开的氛围中来。通过花香让人感觉到花色与花姿,是从嗅觉抵达视觉与听觉的感官交融,也是诗人因喜爱这株桂花树而产生的奇思妙想。
第四、五行从前三行的花思䋈语里跳跃出来,进入怀乡的思绪中:“那个时候我们都在异乡: / 我们能合成一个故乡么”。
睹物思乡,是因为诗人的家乡也有同一类事物,并对这事物寄予了很深的情感,让诗人既欣然于他乡的相遇和所见,也悠然想起家乡。古诗所谓“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是如此。余秀华在第一节后两行里所体现出来的是一丝淡淡的乡愁。这乡愁正是女诗人对桂花树的亲近感而引起的幻思,从而让人与桂花树都有飘零之感,继而让她产生了两者能否同乡的设问。这设问轻柔似梦里呓语,耳边低语,自是动人心魄。
读了第一节,让人想起女诗人在《杏花》一诗里开头的句子:“恰如,于千万人里一转身的遇见:街灯亮起来 / 暗下去的时候已经走散”。两者读起来似乎有一些相近之处——都用了拟人与通感手法,一个写相逢的场景,一个写分离的场景。
第一节开头切中题目中的“桂花树”,而第二节开头则切中题目中的“细雨”,两样事物在诗人笔下都显得那么轻巧、入心:“雨下得也细致 / 适合聆听你慢慢靠近的脚步声”。
只有小雨才有细致的韵味,只有心思细腻柔和的人才能体会到小雨淅淅沥沥如同自己身心里某一种节奏的外延,谐调。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神往芬芳之源的脚步声在感觉上清晰且轻缓。
第三、四行仍以拟人的笔触来写桂花四溢的芬芳:“只是那些急切的香味,匆匆赶路 / 而纠结在了一起”。
仿佛人们急急忙忙地赶路,去异乡?归故乡?那行色匆匆的状态,正好与第一节的后两行相关相应。而这纠结里有细雨的牵绊和思念,有离乡与返乡的眷恋不舍。这正是桂花芬芳馥郁且弥漫空气中令诗人感念无限的迷人之处。
接下来的两行就是女诗人对花香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仿佛星群星浩瀚。此刻的群山起伏是好的 / 群山下的河流,河流边的篝火都是好的”。
桂花开放时很多密集在一起,真像繁星荡漾在枝头。这是桂花一番盛开的气家。女诗人用“是好的”这三字来朴素地说花的芬芳,其言语本来平平无奇,但这三字前面的字句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让人不由回想桂花满天香牵魂魄的场景。
女诗人以通感和顶针修辞格来把桂花香味的无形化有形,予以具象化。芳香向四周一阵阵、一片片地漫溢,飞飘,其轨迹如群山起伏的线条,如群山间河流蜿蜒的线条,如河流边上篝火火焰跳动闪烁的光线……闻之嗅之,让人总觉眼前一亮。
第二节写出细雨里桂花的动心之美,第三节则由桂花树的芳美之意释出诗人赋予它在人间的孤独之感。头一行切题旨的同时承接第二节后两行的诗意:“雨通过一棵桂花树的经脉流往荒野里的暗河”。
桂花树哪里有什么经脉呢?诗人想象力所致,对其拟人化处理,就有了令植物作人物的神奇思路。通过读余下的六行,我们可以领会在这一行诗中,雨水象征着女诗人的情丝和思念;这棵桂花树正是女诗人的化身;荒野里的暗河,象征着她心底荒芜的情感的流淌。
你走后的午夜,桂花树的芬芳如刃。自古多情伤离别。孤芳如刀,自伤体肤。而人渐消瘦:“我袒露的血肉和骨头也很窄”。
这也是还原并对桂花小巧玲珑风致的拟人化,正贴合女诗人为谁憔悴的俏丽模样。
与人瘦花小相对的是天大地大,人间漠漠,这才有了女诗人的独特感悟:“一些事物看起来孤零零的 / 所以一棵树能够散发香味, / 就要孤注一掷”。
孤勇的事物、人物,往往让人铭记、感慨,往往可以流芳百世。末尾这三行诗,颇耐人寻味。这样的事物可以是一棵桂花树,可以是女诗人自己,可以是易水边的勇士,可以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诗至此,感悟遂深。
诸位诗友觉得余秀华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交流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