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栽培,雍正重用,清代汉大臣中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张廷玉的为官之道是什么? 作为历仕三朝的治世名臣,张廷玉对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张廷玉为官数十年且身居要职,始终保持为政清廉、勤政为民的品质。他认为为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这里的“忍”即指“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 他奉劝世人做官要坚定信念,克制欲望,不受诱惑,将清贫作为平常之事。张廷玉廉政思想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乾隆初年,桐城东门外的石桥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恰逢回乡祭祖的张廷玉听闻此事,便用雍正帝所赐银两为家乡修建一座石桥,“祀事即毕,尚余赐金之半,目前因念所以广君恩、惠行旅,而慰夙愿者,莫若东门之桥矣”。 张廷玉这一善举,得到乡人的广泛称赞,为感念他为家乡所作出的贡献,此桥后被人称为“良弼桥”。 张廷玉作为康雍乾时期的重要辅臣,其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和完善奏折制度。雍正七年(1729 年),初设军机处。 “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张廷玉对军机处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极大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奠定了军机处的基础,使军机处成为清朝重要的统治机构。 张廷玉还参与完善了中央政府处理上行公文的“奏折制度”。“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既保证了中央政令的顺利贯彻,又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自此以后,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的奏折制度被正式确立。 康熙末年,吏治一度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张廷玉时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顿吏治,坚决抵制请托行贿之风。他在任时,有位蠹吏张某,负责书写朝中官员的考核评语,善于舞文弄法,人受其毒,人称“张老虎”。 张廷玉克服阻碍,将其严惩,被时人称为“伏虎侍郎”。此举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成效甚为可观,在巩固皇权统治的同时,使得官场吏治肃然一新,风清气正。 在帝王统治下,中枢机构的高级官员政治生涯起伏不定是常有之事。而张廷玉却能身居要职数十年仍稳如泰山,这得益于他有一套做人、为官之道。他将自己的处事心得汇辑成《澄怀园语》一书,旨在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 张廷玉身处中枢机要之地,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此,他时刻保持谨言慎行的作风。他在《澄怀园语》中借《周易》“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一言,说明多言的人就是不吉祥,不吉祥即为凶险。而趋吉避凶的办法,只在于唇齿之间。 他特别强调应当终身奉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箴言。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谥文和,配享太庙。其为官五十余载且身担要职,最后还能享受“配享太庙”的殊荣,这在清代汉族大臣中是绝无仅有的。
康熙栽培,雍正重用,清代汉大臣中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张廷玉的为官之道是什么?
遥遥谈趣
2025-01-14 09:58:42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