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大明王朝第一重臣,纵横官场四十余年,获四朝君王重用 杨荣,初名子荣,字勉

史海小记实 2025-01-14 13:19:54

杨荣:大明王朝第一重臣,纵横官场四十余年,获四朝君王重用

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明朝建安人。他自幼聪慧过人,于建文二年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自此踏入仕途。后历任侍讲、右谕德、右庶子,进文渊阁大学士,累迁太常卿、工部尚书、尚书大学士,是明朝著名的“三杨”内阁之一。

杨荣在文渊阁治事有38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明史》称其“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给予很高评价。杨荣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谋划边防事务,曾五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参赞军务,屡出高见,为明朝拓疆固边作出了重要贡献。

“靖难之变”后,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取得明帝国的统治权。就在朱棣春风得意入宫称帝时,杨荣却拦马建议道:“殿下是先拜谒皇陵呢?还是先即位呢?”朱棣对此先是颇感吃惊,旋即恍然大悟,便先赴陵拜谒,而后行继位,同时深深记住了这个有胆有识的年轻人。

朱棣即位后,建置文渊阁以备顾问,杨荣便被选中入阁办事,成为阁僚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杨荣显现军事才能,颇有点戏剧色彩。一天晚上,边关突然传来急报,宁夏被蒙古军队围攻。这是紧急军情,朱棣连忙找阁臣商讨如何处理,偏巧那天晚上是杨荣值班。

杨荣看完奏章,没有丝毫慌乱,表情轻松自然地说:“宁夏城防坚固,而且长期作战,士兵经验丰富,足以抵御蒙古军队的围攻。从他们发出第一份奏报的日期来看,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此刻应该已经解围了。”

神色紧张的朱棣对他的分析半信半疑,不料当晚夜半果得奏报“围解”。由此朱棣发现,杨荣善于分析问题、判断形势,是一个很有军事潜质的人,只要加以培养,定能成为军事作战的优秀参谋人才。

于是,朱棣先后命杨荣赴甘肃、宁夏筹划军务。巡边期间,杨荣恪尽职守,详细了解当地的山川形势、军情民意、城堡建设、将领能力等,然后提出建议和对策。

朱棣对杨荣的建议都给予充分鼓励并酌情采纳。两次边疆军务的实践,使杨荣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和发挥,从而成为明成祖北征“从军”的不二人选。

当时,蒙古虽然已经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且彼此互相残杀,但并未归附明朝,尤其是鞑靼势力仍很强大,经常侵犯明朝边防,成为明朝边防大患。

为了从武力上打垮鞑靼,永乐八年,朱棣率军开始了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命令杨荣作为贴身大臣随行。明军在抵达胪朐河后,侦知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于是亲选精锐长途奔袭,命杨荣率勇士300人作为亲兵跟随。最后,明军在斡难河与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大获全胜。

由于轻装前进,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紧张起来,士兵们怨声载道。杨荣建议将御用的储备粮散发给将士,并让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这一建议被朱棣采纳,明军顺利度过粮荒,胜利班师回朝。

杨荣因其良好的表现而深获朱棣信任,在永乐十二年进行的第二次北征中,被委任掌管玉玺,并且负责军中凡宣诏等一切事务。

杨荣没有辜负朱棣对他的信任,圆满完成了使命,不仅如此,还提出了一整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主张:“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这一建议受到朱棣的称赞并得以施行,基本解决了明军的粮草问题,对明代的军屯乃至军事体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边患,杨荣还大力支持朱棣迁都北京,他认为,北京“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与反对迁都的大臣展开激烈的论战,最终促成迁都北京的实现。

此后,杨荣又 分别参加了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三次北征,并被赋予参与一切军务的权利。行军期间,朱棣经常召见杨荣讨论军事问题,并且亲昵地称其为“杨学士”,对他的信任和依赖可见一斑。

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朱棣病逝于榆木川。一班随从都不知所措,而杨荣镇定自若,认为榆木川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主张秘不发丧,同时快马加鞭秘密返回京师,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太子朱高炽顺利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动荡。杨荣也因贡献突出,被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朱棣去世后,杨荣在讨伐汉王叛乱、撤军安南等大事上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加上年高德劭,善从帝意,为新君所倚重。

正统五年,杨荣在回乡省墓途中去世,享年70岁。他一生历事四朝,恩礼始终无间,被誉为岁寒松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