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祥春 《綦江日报》报道最近綦江区建成了3个老年食堂。我和老伴儿八旬上下,现在虽然还能勉强自己动手,但总有一天无力煮饭,能吃上现成的多好,就想先去体验一下。 11点,我们乘公交车到了双龙社区老年食堂,看到很多老大爷、老大娘已整齐地排着队买票,菜牌上写着一荤两素6元,两荤两素8元。我心想怎么这么便宜,几元钱还不够在饭馆买一盘素菜,不知分量、质量如何,能否吃饱?我抱着怀疑心态去盛饭菜,看到配餐桌上有红烧肉、鱼香肉丝、烧白等荤菜,还有红烧豆腐、炒土豆丝等素菜。4名服务员穿着围裙、戴着口罩微笑地为大家盛饭菜。我点的红烧肉、番茄炒鸡蛋和糖醋白菜,装满了不锈钢餐盘的3个小空间,白米饭和汤菜不限量,这些已经完全够我吃了。我心中的疑惑一下烟消云散,各种饭菜浓浓的香味笼罩着整个餐厅,使劲往我鼻孔里钻,味蕾霎时释放,想尽快享受盘中的美味佳肴,让舌尖尽情快乐。 我扫视了一眼宽敞明亮的餐厅,四周窗台上摆满了花盆,鲜花盛开,餐厅大约放置了40多张崭新的餐桌,并配套了柔软舒适的靠背椅。此时还没到正午,但整个餐厅已快坐满用餐的老人。初冬的暖阳照进餐厅,每位老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们边吃边聊天,像在家中用餐一样。 我和老伴儿赶快找了空位子坐下,对面也是一对老夫老妻,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老大哥,没见过你们,是第一次来吃饭吧!” “是的,你们经常来吗?” 他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子女在外地工作,我有高血压,老伴有心脏病,买菜、煮饭都很困难,也请过保姆,但保姆买菜煮饭只按她的口味,她一顿比我们两个吃得还多,勤吃懒做,只好辞掉。现在好了,我们天天中午来老年食堂吃饭,这里饭菜总体清淡,口感也合适,我们就再也不用为买菜煮饭劳累费心了。休息好了,病也一天天轻了,儿女在外地工作也放心。” 我们边吃边聊,看我们聊得欢,附近餐桌的一位老头也端着餐盘,把椅子挪过来,加入了我们的聊天,这正是:老头见老翁,家常拉不完,赶上好时代,晚年蔗境甜。这位老弟身体很硬朗,满头青丝,看上去还没到古稀之年,他高颧骨,低鼻梁,眼中露出慈祥的微笑,他开门见山地说:“是老年食堂救了我的命。” 我听了很吃惊,忙问:“为什么?” 他自豪中带着惋惜告诉我们,前几年老友们都说他这辈子命好,找了个能干善良的好老婆,家务她全包,不让他插手,一日三餐不但味道好,还营养健康,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主”生活,下棋、打篮球成了他的主业,他老婆成功把他培养成了什么都不会做的懒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好的老婆去年年初发现右腹部疼痛,去医院一查,肝癌晚期,不到两个月就撒手人寰。这如同晴天霹雳把他击倒,心中的悲痛难以言喻,家里半边天塌下来了,他的生活一下回到了“旧社会”。因他只会煮稀饭、下面条,顿顿清汤寡水,嘴巴实在馋了便下馆子慰劳它一顿,可是馆子里一盘荤菜便宜的都要二三十元,素菜也要10元左右,他那点退休工资也经不起折腾。不到几个月,他的体重就下降了七八斤,脸上也看不到血色了。他儿子看在眼里很心痛,让他过去跟他们一起吃,可是没几天问题又来了,儿媳妇做饭菜照顾他的口味,上初中的孙子有意见了,孙子说他爱吃麻辣,菜无味,饭也吃不惯,吃不饱。他一听心里不好受,怎能让正长身体的孙子受委屈,他便坚决回来一人过。 “老年食堂一建成,我就天天来吃,8块钱就能吃四菜一汤,鸡鸭鱼肉天天换花样,才一个多月,我这个懒汉又喂得红光满面,体重也恢复到130多斤。现在每天又去打篮球、下象棋,真托共产党的福呀!”老弟笑道。 我们听了都很感动。我看到用餐老人都响应光盘行动,吃多少取多少,不浪费一粒饭一口菜,有的老人饭后还主动帮服务员收拾餐具,也没看到餐厅有抽烟的,空气很好。大家把老年食堂当成了自己的家。 餐后我采访了食堂负责人李女士,她说:“社区养老餐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个牵挂,我们一定要办好。我们对厨师和服务员都进行了培训,让他们把每一位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对待。同时保证饭菜质量,采购优质新鲜食材,精心制作,虽说众口难调,但我们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她还指着一个很大的消毒柜对我说:“用过的餐盘、碗筷每天都进行消毒,以防病从口入。” 我问:“现在每天来就餐的老人有多少?” 她像一位初战告捷的女将军,兴奋地回答:“食堂开办不到两个月,现在还在试运行,但每天就餐人数已从之前的几十个人增加到近200人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一定会越办越好。” 确实,老年食堂处处为老年人着想,就连餐桌都设计得别具一格:两边突出有一个半圆形孔,让老人在起坐时用手抓到很安全。 回家路上,老婆说:“老年食堂办得确实不错,饭菜干净卫生还便宜,可惜有点远。”我告诉她:“我们社区也会有老年食堂的。”她听了高兴地说:“真好,以后吃饭就更方便了!”
老年食堂暖人心
夜郎小卒
2025-01-14 15:11:1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