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曾说在样板戏方面母亲确实投入了她的心血,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14 17:31:51

李讷曾说在样板戏方面母亲确实投入了她的心血,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要求意见一致。 现在回过头来看,母亲的意见也有一些高明之处,因为她毕竟是懂艺术的,应当承认她在戏剧艺术方面是行家,也会唱京剧,又搞过戏,演过电影,能够发表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她的一生酷爱读书,这点和父亲很相似。而且写的一手好字。被捕时,身无长物,只有万卷藏书。哪怕审判时也只是身着一件领口打了补丁的旧棉衣。样板戏方面她从剧本、导演、唱腔、布景、服装,包括《红灯记》铁梅的衣服上的补丁,《沙家浜》沙奶奶家门前的柳树,事无巨细,一抓到底,限期完成,不许搪塞。 她曾明确提出从《红灯记》的结尾看,你们还不够十分认真,还有些草率,你们把游击队员处理得像土匪,那怎么成?应该选一些形象好的演员来演游击队员才好。我设想,最后结尾时,可以在纱幕后来表现铁梅见到游击队,送上密电码。这样的处理,既简单、画面也好看,很像一幅油画,等谢幕时,铁梅再在观众掌声中高举红灯屹立台上,给观众的印象就更深些。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其诞生时代的精神镜像,由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创造,亦为他们所接纳与传承。正如戏曲研究专家孟繁树所深刻指出的:“在漫长的戏曲发展史上,每一时期的戏曲作品都如同时代的‘号角’与‘镜子’,不仅回响着时代的强音,也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与意识形态。”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落幕,传统戏曲,尤其是京派京剧,其步伐显得愈发蹒跚,难以与新时代的节奏同步,从而逐渐丧失了其现代性的特质。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老爷太太”的故事,已悄然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使得京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面临着一种内容与时代脱节的困境。 面对这一挑战,旗手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思路,即将“革命生活”的素材融入京剧之中,试图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于是,一系列以革命斗争为主题的京剧作品应运而生,如《红灯记》与《沙家浜》描绘了抗日战争的英勇篇章,《智取威虎山》则展现了解放战争的智勇交锋,而《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则聚焦于阶级斗争的激烈场景,还有《奇袭白虎团》生动再现了抗美援朝的壮烈事迹。 值得注意的是,“样板戏”并非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固定形态,它们是工业发展、社会变迁与历史演进的产物,是无数代人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晶。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口头故事,到被文字记录、剧本创作,再到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最终以一种“符号化”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样板戏”的内容与形式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以《智取威虎山》为例,在其反面人物的塑造上,早期的演出本对于某些反面角色的刻画过于突出,如“一撮毛”夺图杀人、在“神河庙”装神弄鬼的情节占据了大量篇幅,座山雕开山时的嚣张气焰,以及审讯场景中“一撮毛”的趾高气扬,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因此,在1964年的版本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去除了初稿中为了试探杨子荣而设置的座山雕干女儿“玫瑰花”这一角色,同时,对“神河庙”一场戏进行了压缩,并彻底剔除了话剧本及京剧初稿中涉及定河道人与“一撮毛”老婆之间不雅情节的描写。 此外,在1958年与1964年的版本中,定河道人均被设定为“奉军(张大帅)、国民党、满洲国”等反动势力的“三朝元老”,而座山雕在1958年版的设定中曾与日本人有勾结,参加过百鸡宴,是汉奸身份;到了1967年版,他依然是“张大帅、满洲国、老蒋”都离不开的反动头目。这些反面人物身上,汇聚了不同历史时期作为革命对象的各种反面特征,深刻揭示了反动派的“历史本质”,从而更加凸显了英雄人物和革命群众“消灭反动派”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然而,纵观“样板戏”的整体创作,革命现实主义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表面上的装饰或是掩饰,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浪漫主义。这种倾向与20世纪50年代政治领导层中普遍存在的狂热情绪紧密相连。当时主管文艺的领导人周扬曾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大革命的时代,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共产主义精神高涨。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将实践精神与远大理想紧密结合。没有高度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就不足以表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工人阶级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风格。” 但这种革命浪漫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被政治化了的“伪浪漫主义”。传统浪漫主义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而革命浪漫主义则要求以政治情感作为评判标准。它所追求的,不是个体生命的细腻颤动,而是在严格规范下的阶级情感表达,且这种情感必须是乐观、向上的,排斥一切感伤、忧郁和悲观的情绪。 因此,每一部“样板戏”都深深烙印着“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印记,它们不仅是艺术的产物,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社会与文化交织互动的生动写照。

1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