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也是尝到被封锁的滋味!2009年,光刻机一项核心技术被我国全面禁止出口,美国

焰墨绘事 2025-01-15 10:26:23

美国也是尝到被封锁的滋味!2009年,光刻机一项核心技术被我国全面禁止出口,美国死磕了15年,才终于打破了封锁,结果一看,中国又出了新技术……

2016年,当美国高调宣布其在KBBF晶体技术上终于取得“突破”,但这“突破”的背后,却有着一个长达十数年的博弈。

这期间,美国人曾一度急红了眼,想尽各种办法却依然一筹莫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个让美国寝食难安的技术,中国又是如何做到独步天下的?

故事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那时的中国,科研环境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 福建物构所的成立就更像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从学校搬来的破旧仪器,和一群刚毕业的学生、复员军人,组成了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的“草台班子”。

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像在演“过家家”,但正是这样一批人,他们心中燃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为后来中国晶体技术的崛起,硬是垒起了第一块基石。 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追上世界,还要走出自己的路。

70年代,一个响亮的名字——BBO晶体横空出世,这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晶体,不仅性能卓越,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科研实力。

它如同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国际光学界刮起一阵“中国风”。没过多久,LBO晶体又以超越同行的实力,再次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这俩“兄弟”的出现,却只是开胃菜而已。而真正的大杀器,则是那个让美国坐立不安的——KBBF晶体,它的出现直接将中国的晶体研究,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彻底改变了深紫外激光领域的游戏规则。

KBBF晶体之所以被誉为“王炸”,因为它攻克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高效输出深紫外激光。

简单来说,就是能让激光的波长变得更短,在芯片制造中那就是“屠龙刀”般的存在,用它才能在光刻机上刻出更精密的电路,制造出更先进的芯片。

它直接决定了芯片技术的天花板,而中国掌握了这项技术,也就意味着在半导体竞赛中,率先拿到了制胜的“入场券”。

KBBF晶体的应用不仅限于此,在环境监测、医疗手术甚至国防领域,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说这小小一块晶体,直接关乎到科技的未来。

当然,这种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美国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在2009年,中国果断宣布,对KBBF晶体技术实施出口禁令,一句话:不卖!

这“不卖”二字,让一向自诩科技强国的美国,着实体验了一把“吃瘪”的滋味。

为了打破中国的技术封锁,美国人开启了疯狂的追赶模式,砸入巨额资金、组建顶尖团队,试图复制中国走过的路。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KBBF晶体的制造,不光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还要有极其精细的工艺和稳定的生产环境。

这些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来的,美国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直到2016年,美国才对外宣称自己合成了KBBF晶体,但是“山寨版”终究还是差了点意思,在性能、效率、稳定性上,都远不及中国的正版,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确有两把刷子。

就在美国好不容易“突破”技术封锁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又一次让美国“傻了眼”。

当美国还在为KBBF晶体的追赶焦头烂额时,中国早已开始研究起了新一代的非线性光学晶体——LSBO。

这项新材料在激光性能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并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变得更加牢固。

也就是说,美国追赶了十几年,刚看到中国的背影,中国已经又领先了一大步。

回溯KBBF晶体的诞生历程,我们不能忘记陈创天院士,这位从28岁就开始投身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他和他的团队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突破重重技术难关,为中国的晶体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而中国晶体技术的成功,也绝非一个人在战斗,它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人负责,科研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更需要同心协力的集体作战。

而更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国家有“先见之明”的布局和决心,才能为科学家们解除后顾之忧,大胆去创新。

如今,虽然陈创天院士已经离世,但他留下的科研精神,正在被一代代中国科研人员传承下去。

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在科技竞争这条赛道上,永远没有终点。

想要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危机感。但至少现在,我们可以为中国的技术实力而感到骄傲!

(来源:《逆境中长出的“中国牌”晶体》科学网;《多年努力,美国打破中国激光晶体封锁 然而中国新一代晶体已经成功》观察者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