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爷爷借给红军400大洋,现在还能还钱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接待处,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捧着一张85年前的旧纸条问到。 这句话一出,立刻吸引了所有工作人员的注意。大家打量这位穿着朴素,一脸沟壑的老人满眼期待,捧着泛黄的纸条像捧着稀世珍宝。当即有人将老人领去见了领导。 领导小心翼翼接过那张纸条,仔细端详。纸条虽然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 “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因经济困难,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四百元整。” 领导的眉头紧锁,这张看似普通的纸条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大爷,您先坐,慢慢说。”领导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试图安抚老人的紧张情绪。 老人颤抖着坐下,随着他的叙述,一段尘封八十五年的历史缓缓展开。 时间回溯到1930年,老人名叫杨明荣,他的爷爷杨长银年轻时,居住在孝感下面一个山村。 当年,红军路过村子,物资极度匮乏。这支帮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队伍,从上到下,连首长都穿着草鞋,衣服更是补丁叠补丁,肚子都没吃饱过。 村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都是年轻的娃们,不吃饱穿暖,哪有力气干革命。于是纷纷拿钱拿粮,想要接济红军。 红军纪律严明,不愿拿百姓一针一线。但这是村民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而且部队确实遇到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部队首长想了个办法——打欠条,承诺日后偿还。 杨长银就是最积极的一个,家里小有富余的他本来就乐善好施,现在看到人民自己的队伍如此窘迫,当即拿出家中所有积蓄400大洋,支持红军干革命。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两个大洋足够养活一家五六口人一个月的。 于是,首长郑重地写下欠条,交到了杨长银手中。 “老杨大哥,这些钱算是我们从您这儿借的。等有朝一日,革命胜利了,您拿着这张欠条找我们来要钱,我们一定还您!”首长的话语充满了对革命的信心。 杨长银一点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要红军还钱,只把欠条当作一份珍贵的记忆珍藏起来。 当他后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孙听时,还教育后辈们:“红军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为老百姓闹革命。我拖家带口不能参加红军,只能捐钱尽一点心意。你们以后也不许找红军兑现欠条!” 后来的几十年里,杨长银一家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困难,甚至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没米下锅差点饿死,也没找过政府要欠款,这张欠条早已被杨家人遗忘。 时间来到2015年,杨明荣也到了花甲之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再也没有人饿肚子。 但对于杨明荣来说,生活的重压却让他喘不过气来。老伴重病需要大笔医疗费,自己年事已高根本无法从事重体力活来赚钱支付。家里的积蓄也早已用光,老伴的病不能再拖了。 杨明荣想尽了各种办法,能借的钱也借了,最后终于想起了那张欠条。 这笔钱已经拖欠了尽一个世纪,不知道政府还认不认,但他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这或许能成为他家的救命稻草。 翻出这张泛黄的欠条,杨明荣又犯了难:爷爷可是一再嘱咐,再难也不能去兑现,这可是红军和家里的渊源。 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后,杨明荣咬了咬牙,还是鼓起勇气来找了政府。 看着孝感市政府庄重而威严的大门,杨明荣的心情期待又忐忑,现在把纸条交给政府,手心都捏出了汗。 领导在听完杨明荣的故事后深受感动。他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笔债务的问题,更关乎着我党的诚信和形象。 他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来调查这张欠条的真实性。 工作组经过多方查证,最终确认了这张欠条的真实性。杨明荣所说属实,于是政府决定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将400大洋折合成了四万块钱,交到了杨明荣的手中。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孝感市的社保部门也为杨明荣办理了低保手续,为他的老伴提供了医疗救助。村里还为他修建了一座新房,让他能够有一个安稳的晚年。 当杨明荣颤抖着手接过那笔钱和一系列救助手续时,眼中闪烁着泪光。他激动地握住领导的手,连声道谢:“感谢政府让我脱离困境,我爷爷没有帮错人!” 为了表达对杨长银老人对红军的帮助与敬意,孝感市政府还额外给予了一笔慰问金和一份荣誉证书。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杨家的肯定,更是对那段红色历史的铭记。 如今,那张泛黄的欠条已经被孝感市博物馆所收藏,成为了一件珍贵的文物。而杨明荣老人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杨明荣也像当初的爷爷一样,常常将这段经历讲述给村里的后辈听,鼓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张欠条的故事,不仅见证了我党的诚信与政府的关怀,更成为了孝感市人民心中一份永恒的记忆。它提醒着每一个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信与关怀永远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