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胖参加瑞银的活动,主持人问到了关于未来规划的问题,是否有参加洛杉矶奥运会icon的打算。
说句公道话,小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没明确表态,又给大家一个“留白”的空间。但咱们也都知道,这其实是运动员常见的一种“软着陆”方式,尤其是面对退役或是否坚持的问题时,比起直接说“不”,这种话术显然更体面。但从话里话外的小细节看,他对再战洛杉矶icon奥运显然没什么动力。说白了,既然他已经拼到了巴黎icon的顶峰,那接下来的选择权,应该在自己手里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胖才27岁,正值运动员的黄金期,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倦怠感”?深挖一下,这事不光是身体问题,心理上的疲惫可能更关键。巴黎周期里的不公、伤痛以及持续的高压,换谁都难扛得住。更别提国乒icon内部的接班人问题还拖着他,“上有责任感,下有梯队不给力”,这不两边挤压了吗?
从社会层面看,这也提醒我们一件事:体育强国的核心,不只是培养一个“神”,而是要让“神”后面有梯队。否则,每个顶尖运动员都被“超载”,迟早会透支。小胖未来不管去哪儿,咱都该尊重,但国乒这块不能靠“信仰”一辈子撑下去,得动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