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交换俘虏仪式上,一位身形枯槁的男子朝我方走来,他正是志愿军60军18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1-16 08:17:42

1953年,交换俘虏仪式上,一位身形枯槁的男子朝我方走来,他正是志愿军60军180师政委吴成德,然而回国之后他却被开除党籍且撤销军职!当人们瞧见他的遗物时,着实大为惊诧! 【消息源自:《抗美援朝中的英雄吴成德:坎坷而伟大的一生》2024 - 01 - 10 抖音百科】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然而困难重重。60军180师就像一把尖刀被派往朝鲜战场,他们可是先头部队啊。刚到那儿,情况复杂得像一团乱麻,条件艰苦得让人害怕。 战士们心里明白自己的任务重着呢。那是在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可敌人就像一群饥饿的狼扑了上来,而此时,180师面临着重重危机。为啥呢?后勤补给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了,他们只能仓促应战。结果呢,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大家都拼了命地想突围。 在这混乱又绝望的时刻,吴成德代理政委站了出来,他看着身边那些受伤的兄弟,咬了咬牙说:“这些兄弟都是为了国家才受的伤,咱们不能把他们扔下,一起突围!”战士们互相看了看,眼神里透着坚定:“政委,跟紧您,我们一定能出去!”可是啊,敌人的攻击就像雨点一样,子弹呼啸而过。渐渐地,弹尽粮绝了,他们失败了,很多人不幸被俘。 被俘之后,吴成德和少数战士没有放弃。他们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星星,在敌人的营地里坚持游击战,这一坚持就是14个月啊。敌人以为时间长了他会屈服,就像猫戏老鼠一样,一会儿给点小恩小惠。有敌人拿着好吃的说:“只要你说出情报,好吃好喝的享不尽。”吴成德瞪大了眼睛,破口大骂:“你们这群侵略者,我死也不会出卖祖国!”他心里想的是祖国和人民,那坚定的信仰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 那些被俘的日子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有人被打,有人被骂,可吴成德就像一个坚强的堡垒。有个年轻的战士哭着说:“政委,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吴成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咱们的牺牲都是值得的,祖国没有忘记我们。” 后来,到了交换俘虏的时候。吴成德终于回到了祖国。可是啊,当时的人有些想法过于偏激和保守。他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就像一只受伤的鸟儿被赶到了东北农场劳动。 在农场里,生活苦得像黄连。可吴成德没有抱怨。他还是默默地关注着周围的一切。有一次,别人问他:“你都落到这步田地了,还关心啥?”他说:“我永远记得自己是志愿军,是国家的人。” 有一回,农场组织捐款。大家都只是捐点钱,不痛不痒的。吴成德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都拿出来了。有人惊讶地说:“你哪来这么多钱?”他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把钱交了上去。其实啊,他把钱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他想让更多的孩子能有学上,就像他在朝鲜战场上想让百姓有安稳的家一样。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1980年。就像乌云终于散去,吴成德得到了平反。他在自己的小屋里,看着那些捐款的记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党和人民。” 吴成德的一生就像一条曲折的河流。虽然充满了坎坷,但是他的精神就像璀璨的明珠。他在战场上保护伤兵是人道主义,被俘后的坚贞不屈是忠诚于党。在农场里的默默奉献是伟大爱国情怀的体现。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永远激励着我们。即使在去世之后,他的遗物——那些希望工程的捐款记录,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无私奉献。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在历史的浪潮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的真正含义。 我们回顾他的经历,就仿佛看到一个身影在历史的画卷中穿梭。从朝鲜战场的硝烟弥漫到医院,又到农场,最后到人们敬仰的英雄殿堂。他的每一个足迹都充满了力量。在朝鲜战场上,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那就是保护战友,保护大部队的顺利撤退。这就像一场生死赌局,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在医院里,那些被俘受伤的战友们的痛苦他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他带着伤兵一起突围,这看似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其实是他内心人性光辉的闪耀。他明白,这些伤兵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才流的血,不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被抛弃。 到了农场,生活的压力没有压垮他。他依然心系国家的发展,关注社会的需求。他的捐款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希望的大海。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无声的呐喊,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1980年他得到平反的时候,整个农场都沸腾了。人们为这个历经磨难的英雄感到高兴。他站在农场的小路上,看着熟悉的田野和乡亲们,眼里噙着泪花。他说:“这辈子没白活,能为国家做贡献就够了。” 当他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那些捐款的记录。这些记录就像一本无声的书,讲述着他的无私奉献。他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着。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不朽的英雄。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