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于西安碑林的《孔子庙堂碑》,其原碑由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奉敕撰文并书写,又蒙相王李旦(后来的唐睿宗)亲笔篆额,曾屹立在唐长安城国子监内最显要的位置上,供朝臣和贵胄子弟们瞻仰。它虽出自名家之手又受皇室荫护,但也未能躲过唐末战乱的劫难。直至宋代王彦超据旧拓重新摹刻一石,才让这方千古名碑得以重生。其重刻之碑在西安碑林的庇佑下传承至今。
这方宋代重刻的《孔子庙堂碑》通高280厘米,宽110厘米。额题“孔子庙堂之碑”,2行,每行3字,篆书。碑文34行,满行65字,楷书。安祚刻字。
《孔子庙堂碑》源起于唐武德九年(626)十二月。是时,刚刚登基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下诏,要在长安城国子监内兴建专用于祭拜先圣孔子的庙堂,这在当时算是一项提升孔子地位的历史性举措。因为在此之前,国子监内并无单独的孔庙,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祭祀是与周公的祭祀一同进行的,并且是以周公为主位,孔子享配祀。太宗皇帝的诏令将孔子提升到至圣先师的地位,不但为他单独修建了宏伟的庙堂,还定下了“主祀孔子,颜回配享”的庙堂格局。孔庙建成之后,国子祭酒杨师道等奏请勒碑记颂,于是太宗皇帝诏令虞世南撰文并书丹刻石,此即《孔子庙堂碑》。碑文中未刻建碑年月,因唐武德九年年底才下诏始建孔子庙堂,据此推算,碑石的建成最早应在第二年,即贞观元年(627)以后。
还在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