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机票、搞选座,就是个食堂阿姨的活儿】
这几天低价机票权益以及相关的选座、锁座的事情热度不减,正好,语也在研究乘坐廉航出行。说几句感受。
首先,能不能锁座、有偿选座,如果国家有明确法规,那咱依法依规就好;如果没有明确,则此事可以商量。但可以明确的是:1、这确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且不以消协意志为转移;2、技术上说,考虑到配载等安全要求,航空公司也不可能无条件全部开放自由选座。
既然看起来法规好像也没禁止,有偿选座能否推行,可能更在于【乘客感受】。大家没意见,皆大欢喜;大家闹起来,形成舆情,也就没法搞了。
这跟食堂阿姨打菜是类似的。
比如同样给一两菜,一种操作是先盛出一大勺,再往下扒拉,直到剩下一两,给你;另一种操作是第一次先给你半勺,然后表露出不好意思量不足的表情,又给你加了半勺。
都是一两菜,但后者带给消费者的感受,明显优于前者。
即,应该做加法,而不是减法。
如果还不好理解,那就看配图的直观对比。
都是特廉价的机票,一个宣传重点是“你不能做这些这些这些”,另一个的重点是“多花点钱,你就可以享受这些这些这些”。
从生意逻辑、到措辞再到界面设计,品品。
再看个亲身案例:
某司某些航线(无高高原等特殊限制),哪怕你是航空公司高级别贵宾,哪怕你买的全价票,只要提前网上值机,会发现几乎只能选夹心座,且可选夹心座几乎从头到尾贯穿了飞机。这说明情况应该与配载无关,就是放座规则因吹斯汀。最后,真想选个心仪的座位,请到机场柜台,跟其他人一起“先到先得”。
既然航空公司设立常旅客制度、既然机票价格分了三六九等,那就应该体现出差别,让乘客觉得值。不然我花这些冤枉钱干嘛?
因此,语很认同消协以及很多乘客批评锁座的动机和感受。大家看不惯的未必是锁座本身,而是航空公司的本位主义,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去引导和管理好预期,让人花了钱还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