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6日,徐锡麟毫掏出手枪,对“恩师”恩铭一通乱射,恩铭身中7枪倒地。恩铭的妻子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她下令把徐锡麟的心肺掏出来,子孙袋给他砸烂。 1907年7月6日,安庆巡警学堂的毕业典礼上突然传来了几声枪响,所有在场的师生都愣住了。 此时站在讲台上的安徽巡抚恩铭,正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台下。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深藏已久的革命策划。 一名曾被恩铭收养的学生,决定向“恩师”开枪,夺取他宝贵的生命。 那天,恰逢巡警学堂的毕业典礼,恩铭作为领导出席,气氛庄严肃穆。 台下的学员们纷纷站成一排,等候着恩铭的训诲,然而站在其中一位学员中间的徐锡麟,心中充满了对清朝政权的愤怒和绝望。 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向恩铭求教的学生,而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革命理想的青年,徐锡麟的内心早已为革命燃烧,他知道,今天是他履行自己信念的时刻。 在所有人都在期待恩铭致辞时,徐锡麟突然从腰间掏出手枪,对准了恩铭。 枪声响起,恩铭应声倒地,枪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炸开了安庆学堂的宁静。 恩铭中了七枪,倒地时连发出几声痛苦的呻吟,但已经没有了抵抗的能力。 现场一片混乱,许多人开始尖叫,四处逃窜。徐锡麟并没有停手,他的双手紧握着枪,冷静地看着恩铭,眼中没有一丝犹豫。 在恩铭倒地后,他的妻子也迅速做出了决策。 她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深知如何应对这种突发事件,她下令将徐锡麟的心脏和肺部取出,亲自监督这些残忍的行动,甚至要求将徐锡麟的“子孙袋”砸烂。 她的这番行为,显示了她对徐锡麟的极度愤怒,也体现了清朝官员在面对背叛时的残暴与决绝。 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历史背景与革命理念交织的结果。 徐锡麟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少年时期他崇拜英雄人物,喜爱讨论国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被任命为绍兴府学堂的教习,这一职务使得他在当地名声渐起。 然而随着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日益加剧,特别是在他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时,看到中国古钟被列强当作展品,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徐锡麟最终决定投身革命。 他加入了光复会,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满清政权。 徐锡麟一度在绍兴办学,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干部。 他深知只有推翻清朝的腐败统治,才能给中华民族带来真正的希望,然而令徐锡麟感到痛心的是,恩铭曾是他一位重要的“恩师”,在他眼中,恩铭是一个深受清朝厚待的官员,虽然在官场上表现不错,但始终未能逃脱与满清政权勾结的命运。 恩铭并不是一位贪官,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声誉,但他所代表的,是腐败不堪的清朝统治。 徐锡麟内心深处的矛盾也正源于此,恩铭一方面以“恩师”的身份教导他,但另一方面,他却是那个压迫民族、支持满清统治的“敌人”。 在徐锡麟的眼中,这样的恩师,已经不再配得到他的尊敬,徐锡麟认为只有通过这样激烈的方式,才能唤醒沉睡的国人,唤醒他们对民族大义的觉悟。 6月的这一天,徐锡麟知道,这一切的时刻即将来临。此时他早已策划好了行动的每一个细节,目标就是杀死恩铭。 虽然知道这将是一次极为危险的行动,但他依旧坚定地走上了这条充满血与火的道路。恩铭的死,虽然是一场震撼全城的刺杀,但在徐锡麟看来,这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的牺牲。 随着枪声落下,徐锡麟被清朝军队抓捕,他的死,甚至比他所期待的更为凄惨。 徐锡麟在被捕后,被押送至刑场,清朝当局决定用极刑处置他,清军士兵残忍地剖开了徐锡麟的胸膛,掏出了他的心脏和肺部,作为对这位刺客的最后惩罚。 徐锡麟的尸体被四肢断裂,身上没有一丝尊严可言。 但徐锡麟死后,他的事迹却被无数后人传颂,尽管他杀害了曾经恩待过他的人,背负了“忘恩负义”的骂名,但他所追求的,是推翻满清政权,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 他的名字逐渐在革命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了革命先烈之一。 徐锡麟的行为,虽然在许多人眼中显得极端,但他内心所追求的,始终是一个国家复兴、民族独立的理想。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的心中燃烧着革命的火焰,无论是为了推翻满清,还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未来,徐锡麟都愿意付出一切。 这一切的背后,是深沉的民族情感,也是对腐败不堪的清朝政府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