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为何迟迟不敢打陕西?日军表示是因为陕西太穷,没有攻打的意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可能很多人会说,陕西这个地方确实不富裕,而且位置也不好,就算日本侵略者攻占了,也不会对战局产生什么影响。 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陕西的战略位置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是中国内陆的腹地,也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一旦失守,那整个西北将面临日寇的威胁。 另外,日寇还可以借助地形,把优势扩大到甘肃、重庆一带,整个中国都将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 再一个,我党中央地处延安,八路军的总部也位于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我军是敌后抗战的主力军,一旦沦陷,敌后根据地的总后方或将不复存在,到时候,可能会改写整个抗战局势。 实际上,抗战期间,日寇也多次尝试过对陕西发动进攻,8年时间里,他们对陕西进行了500余次的轰炸,投掷的炮弹多达上万枚,轰炸强度如此之高,放眼全国都是罕见的。 可是,不管日军用什么招数,出动多少兵力,陕西就是“纹丝不动”,没有被侵蚀任何一块土地,这是为何呢? 此话怎讲呢?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陕西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我军手握地形优势。 三十世纪初,日本对东北发动侵略能如此之迅猛,除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外,还跟东北的地形有关系。 东北是我国的三大平原之一,地势平坦有很多优势,但一旦被侵略,在防守上则会异常困难,特别是面对日寇的机械化部队时更是束手无策。 不过,陕西地区不一样,总得来说,这里南北高,中间低,却多高原和山地,两侧的高山是天然的防护屏障,沟壑纵横很好地抑制了日寇的高机动性。 再一个,陕西这个地方在古代就备受重视,有很多城墙得以保留,虽然年代久远,但抵挡日军的炮弹还是绰绰有余,算是一个人为的屏障。 日寇曾计划取道潼关侵略陕西,为此还集结了超过4万人的队伍,可是,当日军浩浩荡荡朝陕西进发的时候,波涛汹涌的黄河又成了他们迈不过去的坎。 当然了,光是凭借地形的优势,还不足以确保陕西的安全,那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第二个原因,陕西军民对日寇的阻击。 据统计,在那8年的抗战中,陕甘宁边区前前后后有3万青壮年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尤其在延安,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边区的“抗日民众自卫军”的总兵力就超过了20万人,这些战士为守卫黄河做出了积极贡献。 战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时,群众也没闲着,他们省吃俭用缴纳公粮,发动全家往前线运送物资,妇女们用针线缝制衣物、纳鞋子,毛主席说:“我们不要忘记人民给我们帮助的重要性。” 最后一个原因,日本人对局势的判断失误和错误决策。 全面抗战中,日军采取的策略是“以战养战”,这个办法本身是有效的,但一开始,日军对陕西并没有引起重视。 而等到日军发现陕西的重要性后,一切都晚了,他们想要再进攻,必须要面临国民党军、八路军和晋绥军的压力,胜算很小。 再之后,日军对珍珠港展开偷袭行动后,陷入了太平洋战争的泥潭,导致日本遭受重创,这时候,就算他们再想进攻陕西,也是有心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