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河北一个乡村晚上,几个农民在山上草丛,发现了两个捆绑严实的塑料袋,山上草丛怎么会有塑料袋?农民好奇的剪开了一角,却看到一只洁白手掌,这可把他们吓了一跳,随即快速的打开塑料袋一瞧,立刻感觉事情重大,立刻扛起塑料袋就奔回村子。 1994年深秋,河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夜色早早地笼罩了整片大地。秋风挟着几片落叶,在山间的小路上打着旋儿。这样的深秋夜晚,村里人早已习惯了在暖和的炕头上休息,但今天,村东头的几户人家却透出了不寻常的灯光。 李大爷家的堂屋里,几个村民正凑在一起小声商议着什么。桌上的马灯映照出他们严肃的面容。这些日子以来,村里的气氛总有些不对劲。起初是有人在集市上发现了陌生面孔,后来这些人影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总是早出晚归,行踪诡秘。 更让人起疑的是,这些外地人经常往山上跑。村里几位上山采药的老人说,在山腰处总能看到新踩出来的杂乱脚印,有时还能听到工具敲打的声响。这山上本没什么特别的,除了几座年代久远的土包,就是一些杂草和灌木,怎么会引来这么多外地人? 这天晚上,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商量好了要上山查看。他们带上了手电筒和工具,沿着平日那些陌生人常走的路线摸索前进。深秋的山路并不好走,枯枝败叶铺了厚厚一层,脚踩上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 就在他们走到半山腰的一片草丛时,手电筒的光束扫过一个反光的物体。走近一看,居然是两个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的塑料袋。在这荒山野岭里,怎么会有塑料袋?而且看上去还是新的。几个村民面面相觑,都觉得不太寻常。 其中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掏出随身带的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了其中一个塑料袋的一角。手电筒的光线照进去的瞬间,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一只洁白如玉的手掌赫然出现在眼前。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几个村民一时间都愣在了原地。 片刻的惊愕过后,年长的张叔示意大家把塑料袋完全打开。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他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两尊做工精美的石像。虽然不懂什么文物知识,但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也知道,能做得这么精致的东西,肯定不简单。 顾不上多想,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两个塑料袋扛了起来,循着来时的路快步往山下走。这一路上,没人说话,只有急促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声在黑暗中回响。他们都明白,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赶紧告诉村里的干部。 这一晚的发现,终于印证了村民们的猜测。那些神神秘秘的外地人,极有可能是冲着山上的古墓来的。而他们今晚找到的这两尊石像,恐怕就是从古墓里盗出来的文物。 第二天一早,村委会的大院里就聚满了人。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都在讨论昨晚的发现。很快,县里的文物部门派来了专家,仔细查看了这两尊石像。专家们的表情越来越凝重,他们说这是唐末时期的汉白玉雕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专家的指导下,考古工作队迅速进驻了这个小山村。通过对山上古墓的勘察,他们确认这座墓葬属于后梁时期的节度使王处直。村里的老人们纷纷议论,没想到这座他们从小看到大的土包下,竟然埋藏着如此重要的历史。 说起王处直,村里年过古稀的张老爷子倒是知道一些传说。据他爷爷生前讲,这座山原本叫仰盘山,后来改名叫灵山。在唐末年间,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大官,后来官职被夺,郁郁而终。张老爷子的话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他们查阅史料后发现,这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 考古队在墓葬现场发现,这是一座用青石砌筑的双室墓。虽然随葬品所剩无几,但墓室的墙壁上却保留着精美的壁画,有奉侍图、山水画、花鸟画,还有云鹤和星象图。更让人惊叹的是墙壁上镶嵌的汉白玉浮雕,题材包括十二生肖、散乐、奉侍等场景。 然而,专家们很快发现,墓室内原本应该有十块汉白玉浮雕,但现场只找到了六块生肖浮雕和两块奉侍、散乐浮雕。其余的浮雕都被盗走了,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墙壁。特别是甬道两侧的浮雕缺失最为明显,从残留的痕迹来看,那里原本镶嵌着两块尺寸较大的雕像。 就在考古工作正紧张进行的时候,一位关注文物的画家带来了重要消息。在海外的一场拍卖会上,赫然出现了一尊唐末时期的汉白玉武士像。这尊雕像的特征与王处直墓的风格极其相似:武士身着铠甲,手持宝剑,身后还有金乌或凤凰的图案。 经过专家们的严密论证和多方交涉,这尊流失海外的武士像终于确认就是从王处直墓中被盗的文物。但是,另一尊武士像的下落仍然成谣。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安思远的华侨收藏家主动联系了文物部门。他表示自己收藏的一尊龙冠武士浮雕像,很可能就是失踪的另一件文物。 这两尊武士像最终被证实是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恭的形象,也就是民间常见的门神。经过专家鉴定,安思远先生收藏的那尊武士像与之前追回的浮雕堪称孪生兄弟,无论是雕刻技法还是材质都一脉相承。 2001年6月,在安思远先生的无私捐献下,这两尊历经沧桑的汉白玉门神终于重归故土,被永久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们不仅是艺术瑰宝,更见证了唐末时期的历史变迁,成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