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15日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召开了一个机密的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汪

市井老李 2025-01-16 19:35:13

1946年1月15日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召开了一个机密的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汪精卫墓地的问题。南京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南京宪兵司令张镇、陆军参谋长肖毅肃、74军副军长邱维达等人参会。 何应钦首先发言说:“请诸位来商量一件事,希望大家绝对保守秘密,不得向任何方面泄漏。蒋委员长不久就要还都南京,但是汪精卫这个大汉奸居然葬在梅花山,和孙总理的陵墓并列一起,太不成样子。如不把它迁掉 ,委员长还都看见了,一定要生气。同时也有碍各方面的视听。你们详细研究一下,怎样迁法,必须妥慎处理。” 说完,何应钦便退出会议厅,将皮球踢给了马超俊、马崇六、张镇等人。 蒋介石对汪精卫早已恨之入骨,怎能容忍汪精卫葬于中山陵之侧呢?同时,考虑到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对汉奸的激愤,蒋介石在1946年1月初就电告何应钦,让其立即部署秘密平毁汪精卫的墓地。 何应钦走后,肖毅肃接着说:“何总司令已接到重庆指示,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内和国际的视听,限我们在十天以内处理好。” 于是众人经过一番策划之后,决定由74军派工兵部队执行迁移任务,宪兵司令部在此期间派兵担任内外警戒,断绝行人交通,不许任何人接近;在迁移时,南京市政府派人协助。 任务大体分配之后,马崇六向邱维达介绍了有关汪精卫墓的情况:“这个坟墓的工程,已侦察过,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坟墓不太大,但相当坚固。” 接着马崇六问邱维达如何把这个墓地毁掉,邱维达说:“这很简单啊,工兵有的是炸药,但要求绝对保密,否则不宜使用爆破,时间也得充裕些。” 于是马崇六又告诉邱维达:“何总司令的意思是时间愈快愈好,因为还要整理和建设别的东西。最好在一切充分准备好的条件下,乘一个夜间就把它处理好。“ 从1月18日开始,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断绝行人,禁止游览,紫金山被宪兵部队戒备得水泄不通。这种森严的态势,引起了南京市民的讨论,大家纷纷说又要查捕汉奸,这让给汪伪做过事的大小汉奸们惊慌失措,有的向南京城外逃跑,有的四处藏匿。 爆破坟墓的任务,具体下达给了74军51师的工兵营。据工兵技术侦察报告,大约要使用TNT烈性炸药150公斤,才能将汪精卫的墓地全部炸开。 汪精卫死后,尸体是用一具不大的楠木棺材葬于此地的。当时的汪伪政府准备花一大笔钱来建一座规模相当大的陵墓。据一位工程师透露,陵墓图案是仿孙中山的陵墓设计的,造价预算五千万伪币。不过,当汪精卫的坟墓刚把核心工程初步完工,日本就战败投降了,施工也告停止。 对墓地进行爆破时,马崇六、马超俊和邱维达亲临现场监督。工兵爆破作业分两个步骤:第一步,炸开了墓的外层混凝土部分;第二步,炸开了盛棺的内窖。随着一声轰隆的响声之后,内窖裂开,棺材露出,揭开棺盖,只见汪精卫尸体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系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腰佩大绶。由于入棺时使用过“防腐剂”,整个尸体尚保持完整,没有腐烂。 马崇六命令不必要的人员暂时退离墓地,由马超俊进行棺内检查,主要是寻找有什么葬物。检查结果,除在尸体的马褂口袋内发现一张长约三寸的白纸条以外,别无其他物品。 据说,这张纸上用毛笔写着四个字“魂兮归来”,下款署名陈璧君。看来,当时的陈璧君还妄想以汪精卫这个大汉奸亡灵,支撑其摇摇欲坠的伪政权。 之后,汪精卫的尸体及棺材被运到清凉山火葬场,全部焚化。对汪精卫墓地的破坏是秘密进行的,而且行动迅速,所以绝大部分南京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到了2月初,梅花山的景物已经改观。原来的汪精卫墓地上,建立起一座小亭,供往来的游人们憩息。山的南北两面,新开拓了两条小路,路旁各种花木丛生。周围环境修刷一新,与中山陵的秀丽壮观景色,遥相映对,风景如画。谁能想到,这个地方曾经是大汉奸汪精卫的埋葬之地呢? 据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回忆,这个事情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汪精卫墓地被毁一个多月后。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说是刚从国外赶回来,自称是汪精卫的女儿。 这个女人先到南京市政府,要见马超俊,气势汹汹。马超俊知道她为何事而来,感到难以应付,拒不接见。于是这个女人又跑到黄埔路陆军总部,要求见何应钦,被卫兵拦住,不准进入。以后她每天来一次,见没有结果,耍起无赖,又哭又闹,破口大骂。她指责何应钦不应该把她父亲汪精卫的坟墓搞掉,还说:“南京不能葬,就让我运回广东好了,难道又碍你们的事吗?” 后来,陆军参谋长肖毅肃看到这样闹下去很不成体统,于是叫一个军官来,让其带上两个警卫,身佩盒子枪,给这女人来一个下马威,参谋让这个女的立即离开,否则,以捣乱秩序和袒护汉奸罪论处。这个女的见来势不妙,只好溜之大吉。 据传,在汪精卫的墓地中发现了一首绝命诗,里面写道:“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不过这个说法争议很大,究竟是汪精卫死前所写,还是好事者附会的伪作,至今众说纷纭。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