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聊KOL跟KOC买车的逻辑有什么不同:
KOL买车是生产资料,KOC买车是生活资料
不管是数码宝贝还是车评人等KOL买特定车型的目的是为了内容产出带来投放、广告、带货……收益,这是要打进经营成本里的。所以,连成本核算都做不明白就别买了。怎么选车、怎么折旧、回本周期……都是报价的基础因素。最重要的事情是消费者也真的不信三天两头提新车的KOL是真车主,反而“充值”标签做实了。
KOC都是有正经工作的,撩车是兴趣,所以选车、买车都是奔着生活用途去的,因为喜欢一个车型,喜欢一个品牌,才会去产生原生的内容,至于收益反而是个副产品!
比如我虽然有零跑、智己、阿维塔、领克,看上去像是被“充值”的,但是还经常没车开。原因很简单,我住在上海外环以外,家里人出行不便需要买车。看上去买车很花钱,但最贵的那台连内环内的厕所都买不到。
我买的每一台车都是深思熟虑,有清晰定位,而且短期之内不会考虑卖掉的,比如:
1、零跑,价格不高,配置高,拥有所有的主流技术和配置,是头几年试错成本最低的选项,现在扔给老人开
2、智己,准900伏平台、Momenta智驾、100度电池,尺寸大,底盘和内饰的乘坐舒适性很高。江浙沪的超充装很多,所以这台车可以完美覆盖我在江浙沪长途出行。
3、阿维塔,昆仑智慧增程、华为乾崑智驾,宁德时代逍遥增混电池。在增程车型中属于电池大,充电速度快,纯电可以应对日常通勤,出长途的时候可油可电灵活性更高。
4、领克就是单纯的玩具,底盘素质,操控极好,而且汽车文化和周边做的贼溜。
我选车的原则就是不选无聊的车型,而且一定要有技术特色,具有技术前瞻性,这些都是我自我标定认知的参数。因为长时间深入体验了我车上的这些技术、性能,有了自己的逻辑框架和观点去分析各种车。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整合出来的“生产资料”,反正都是准备长期开下去的车,我也不太关心现在二手到底能卖多少钱?更不存在打到成本里去。
有些KOL尤其是数码宝贝最好静下心来深入的去开几台车,先把汽车的基本素质弄明白再吹也不迟。不要以为买车维系甲方关系就能把别人挤死。不能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只会输出情绪和暴论,靠这种玩法会先被煞笔记这样的庄家打手玩死,他们可以“赔钱”干[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