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生有些浮夸!2009年,四川一考生的作文字迹连批卷老师都认不出,一些专家问
晓巧说
2025-01-16 22:17:23
这个学生有些浮夸!2009年,四川一考生的作文字迹连批卷老师都认不出,一些专家问询而来,发现内容漏洞百出,只给了6分,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名考试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教他的老师后来也表示:“他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2009年的夏天,高考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阅卷老师们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什么样的作文没见过,然而四川高考阅卷现场,一份布满奇异符号的作文,却让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也犯了难。
这哪里是汉字,分明是一堆天书,层层上报,最终惊动了四川大学的古文字专家,专家们鉴定后确认,这篇作文中掺杂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但文章内容跑题严重。
一番权衡,作文最终只得了6分,消息一出,网络炸开了锅,“最牛高考作文”、“哗众取宠”、“作秀炒作”,各种标签蜂拥而至,黄蛉的名字,也随之被推上了舆论的浪尖。
黄蛉这个来自四川普通家庭的年轻人,从小就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性格内向,不喜热闹,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被周围人视为“怪人”,高中时期,他偶然接触到甲骨文,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据称他掌握了近800个甲骨文字,要知道当时已知的甲骨文总数也只有一千多个,不仅如此他还自创甲骨文,甚至用甲骨文记笔记,仿佛活在另一个时空。
复读期间,他遇到了语文老师蒲体超,两人都对古文字颇感兴趣,经常一起探讨,蒲老师发现黄蛉对甲骨文的了解程度令人震惊,甚至可以用“逆天”来形容。
他知道黄蛉一心想考复旦大学,经常劝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对甲骨文近乎痴迷的学生,竟然会在高考这个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大胆的举动。
黄蛉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单纯地炫技,事后他解释说,是想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让他们认真阅读自己的作文。
这种想法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匪夷所思,甚至有些“中二”,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觉得他太不务实,在高考这样重要的场合胡闹,高考成绩出来后,黄蛉的总分并不理想,加上作文的低分,复旦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但是“甲骨文少年”的名号已经打响,他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转机,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和湖南大学都曾向他抛出橄榄枝,但最终因为专业不符或成绩不达标而未能成行。
就在这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决定破格录取他,为他量身定制教学计划,甚至返聘了退休的何崝教授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这待遇堪称“顶级VIP”。
进入大学后,黄蛉的“天才”光环逐渐褪色,何崝教授在辅导他一段时间后,发现他言行不一,学习态度不端正,何教授教他古文字知识,他却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自己在学习《文心雕龙》。
这本南朝文学理论著作与古文字并无直接关联,何教授认为他这是在故弄玄虚,并非真心求学,最终何教授愤而辞职,不仅如此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也指出黄蛉的古文字基础并不牢固,两位专家的评价,让黄蛉的“天才”形象大打折扣。
黄蛉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这种特殊方式录取的唯一一个学生,其他学生都是通过正常的考试途径入学的,这件事之后,关于黄蛉的消息越来越少,他的社交平台也停止了更新,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他是否还在四川大学继续学习?是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会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这一切都成了谜,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倪红军曾表示,高校应该为“奇才”、“怪才”提供发展空间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黄蛉的经历,或许能给教育界带来一些思考,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培养那些特立独行的学生,如何在鼓励创新精神的同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黄蛉的故事就像一颗流星,在2009年的夏天划过夜空,留下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喧嚣过后一切归于平静,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或许只是“甲骨文高考作文”这个猎奇的事件,而很少有人再去关注黄蛉这个年轻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未来的命运走向。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