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即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被世人所尊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一次游历中竟拜了一位7岁的神童为师。这个孩子名叫项橐,出生于现在的山东日照地区。据传项橐自幼聪慧异常,才华横溢。
相传,孔子路过项橐的村庄时,见小项橐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座城。孔子心生怜惜,选择绕道而行。项橐却因此生气,质问孔子为何不走城门。孔子解释自己不愿踩坏“城门”。这时,项橐画出一个更大的门,自己从中走过。孔子顿时对这孩子刮目相看。
继续同行途中,二人遇到了一支送葬队伍,领头的人披麻戴孝却没有泪水。孔子认为不合礼节,项橐却从中看到更深的孝道。他解释说,真正孝敬的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全心全意尽孝,父母去世后,即便悲痛却无愧于心。相反,那些表面悲伤的人可能正是生前对父母不孝之人。孔子恍然大悟,对项橐的见识和智慧由衷钦佩,与他结下了忘年之交。
孔子拜少年项橐为师的故事,恰恰反映了他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无论对方年纪多小,只要有过人的智慧和见解,都值得学习。孔子以身作则地践行着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念,展现了他不耻下问的求知态度。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向身边有才华有见解的人学习。同时,在社会中行走,过于注重外表的形式倒不如用心去感知真正的品质和价值。想要开阔视野,提升自我,终身学习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