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樊锦诗分娩前1个月,向主任请假去武汉生孩子,没想到被呵斥:“哪里不能

娱快很简单呀 2025-01-17 19:19:35

1968年,樊锦诗分娩前1个月,向主任请假去武汉生孩子,没想到被呵斥:“哪里不能生?”樊锦诗又气又羞。 领导不但不批假,还安排她去收棉花,没想到第二天她就生了孩子,可是孩子连一件能穿的衣服都没有。 1938年,樊锦诗在北京出生,后来因时局动荡、生活无着,她的父亲便带着全家到上海谋生,她在上海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业。 受父亲影响,她特别喜欢到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也知道许多精美的文物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渐渐地,她对考古充满遐想。 后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写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按照规定,入学不久要分专业,她直接选了梦寐以求的考古专业,在这里樊锦诗认识了老彭。 老彭叫彭金章,是个热心诚恳、非常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有一次,樊锦诗去图书馆晚了,没有座位,恰好看到老彭旁边空着一个位置,就坐了过去。 从那天起她一到图书馆,就看见老彭远远地向她招手,原来老彭每天都早早到图书馆,给她占座,还会偶尔送她一条看上去很“俗气”的手绢,拿老家捎来的“臭鸡蛋”给她吃。 樊锦诗和老彭之间没有说过我爱你,你爱我,他们最多也就是约着去未名湖畔散步,快毕业前他们在未名湖边一起合影留念。 1963年,毕业分配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樊锦诗去了敦煌,临行之前锦诗故作轻松,“三四年就回来了。”老彭也很淡定,“我等你。”还没有说过爱,两个年轻人便天各一方。 谁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时局瞬息万变,樊锦诗调回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两年后老彭去敦煌看她,两个人一起度过了快乐的8天,一起去看敦煌壁画,一起去赏大漠落日。临走前老彭留下一句承诺:我等着你…… 1967年元月,樊锦诗和老彭在武汉大学的宿舍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此后,就是长达19年的分离。 期间每隔一两年,樊锦诗才有20天左右的探亲假,到武汉与丈夫团聚。 1968年,樊锦诗怀了第一个孩子后,本来打算到武汉去生产,毕竟武汉的医疗和生活条件都比敦煌好。 按照那时候的制度,产妇有56天的产假,而产妇的丈夫就只有3天假。老彭也不放心樊锦诗,就坚决让她去武汉。 结果就在临分娩前一个月,樊锦诗向革委会请假,可没想到当时的主任不但不给假,还对樊锦诗说:“哪里不能生孩子?非要到武汉去生?”听到这样的话,樊锦诗又气又羞。 没有给假也罢了,没几天樊锦诗竟接到通知,让她去农村参加秋收劳动。 敦煌的棉花长得很矮,挺个大肚子,怎么摘?同事们都很同情樊锦诗,劝她不要去,一定要请假。 樊锦诗心里委屈却赌气说:“我绝不请假,生在地里不是也挺好啊!” 就这样樊锦诗随着大家到了农村摘棉花,一天下来劳累的动弹不得,因为劳动强度过大,回到单位就见了红,樊锦诗被送去医院,幸运的是孩子虽然早产,但也平安健康。 可是孩子出生后,却连一件衣服都没有,还被人误会,当母亲的一点都不上心,给孩子连衣服都不准备一件。 可实际上所有的东西都备好了,只是都在武汉,丈夫老彭还把婆婆接到武汉,准备照顾樊锦诗坐月子,婆婆还特意从老家为她带去了红枣、小米、鸡蛋等不少营养品,只是谁也没料到,出了这茬子事。 医生看她身边没一个人看护,就问她:“你怎么一个人?你丈夫呢?” 樊锦诗说:“我丈夫还不知道”,医生很惊讶地看着她:“那赶紧找人给你丈夫打个电报,告诉他你生了个男孩。” 当老彭接到儿子出生的电报,既喜悦又心疼,他赶紧挑着物资马不停蹄地往敦煌赶。 可武汉那边三天两头就来电报,催促老彭回去,老彭不放心妻子,一拖再拖,可还没等孩子满月就不得不回武汉。 56天产假结束,樊锦诗就要工作了,可没有人帮她带孩子,刚开始樊锦诗一个人过得很辛苦,1970年初她把孩子送回老家抚养。 1973年,樊锦诗和老彭的第二个儿子出生。老二是在武汉出生的,在产假的时候,老彭做饭、炖汤,包揽了所有家务,晚上让樊锦诗休息,他起来带孩子。 后来大姐把老二带回老家,老大就留在武汉跟着老彭。那时老彭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又当爹又当妈。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到了解决分居问题的时候,老彭和儿子很希望樊锦诗调往武汉,一家人住进家属楼,可樊锦诗一方面思念孩子、对老彭有感情,一方面又对敦煌产生了感情。 甘肃和武大都坚决不放人,最后到了1986年,老彭做了一个最艰难的决定——放弃武汉大学的一切,奔赴敦煌,那时老彭已经快50岁了,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老彭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但没有对妻子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他对妻子的理解和包容,全部化作无言的支持与鼓舞。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