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女教师朱世君遭军统特务逮捕,在被押往渣滓洞的路途中,押送人员李朝成认出她是旧日相识,李朝成趁同僚疏忽试图将她放走,朱世君坚决不从,说道:" 不能这样,我知道这一走,你就会暴露,党更需要你留在敌人身边工作。"
朱世君生于乡绅家庭。其父朱永孚为当地知名文化人,其毛笔字颇为漂亮,书写范围遍及十里八乡,且开办私塾以教书育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朱世君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她骨子里透着一股叛逆的劲儿,对旧社会的条条框框嗤之以鼻。
父亲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早早地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临江镇的富家子弟,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对门当户对,挺般配的,可朱世君自己心里不这么想。
她渴望读书以拓宽视野,进而自主决定人生方向,于是,她毅然考取公费的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以实际行动向封建思想宣战,万县师范是孕育革命火种的摇篮,在这里,朱世君对知识的渴望犹如干渴的土地盼雨,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后,对革命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也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陈化文,一位和她一样充满理想和热情的进步青年,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就坠入爱河,朱世君知道,她和陈化文的爱情对家族规矩是个挑战。
回到家,她直接跟爸爸说了自己的恋爱情况,结果像想的一样,爸爸坚决不同意,但她没有退缩,据理力争,最终在哥哥和侄儿的帮助下,成功退掉了包办婚姻。
1945年,朱世君大学毕业后,她分别在太平乡中心校、开县简易师范以及铁桥乡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她不仅致力于教书育人,还积极向学生们传播进步思想,引导他们阅读进步书刊,并在课堂上传授革命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掩护地下党员,她主动聘请他们到学校任教,为他们提供合法的身份,她全力支持丈夫陈化文的革命行动,把自己攒下的钱全捐给了党组织,用来买枪买子弹。
1948年,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到西南地区,为了保护好革命力量,领导层决定把开县的地下党成员都撤到安全的地方,陈化文也接到了转移的命令,他希望朱世君能和他一起走,但朱世君拒绝了。
她答应了陈仕仲(陈化文的哥哥)要照顾他的孩子,而且她也放心不下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们说好,等祖国解放了,再聚一起,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永别。
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共产党的搜捕,白色恐怖笼罩着开县,陈化文的妈因为两个儿子参加了共产党,被国民党抓去,用酷刑逼问那俩人的藏身之处。
1948年4月的一个清晨,国民党特务闯入朱世君家中,以“反动”罪名逮捕了她,朱世君似乎早有准备,洗漱完之后,跟同事打了招呼,就跟着那些特务离开了学校,在押送途中,朱世君意外地发现队伍中有一位熟人——地下党员李朝成。
李朝成发现了她,并在队伍休息时偷偷帮她解开绑绳,催促她趁机逃跑,然而,朱世君知道李朝成在敌人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她选择留下,不愿意因为自己逃跑而危及李朝成的安全。
朱世君被关押进了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在这里,她遇到了江姐等革命志士,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她仍旧咬紧牙关,坚决守着党的秘密,在这阴森的渣滓洞里,每个人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为了鼓舞士气,朱世君教难友们唱叶挺的《囚歌》,还教她们跳秧歌舞,她乐观的精神感染了狱友,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朱校长”,黄玉兰这老乡以前得到了朱世君的援手,在得知朱世君被捕后,她通过亲戚的关系,到渣滓洞探望朱世君。
朱世君托她带一封信给哥哥,信中表达了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家人的思念和嘱托,以及慷慨赴死的决心。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下令屠杀渣滓洞的囚犯,这一天,正是朱世君的29岁生日,她没等到天亮,就被敌人的枪给击中了,朱世君的遗骸被寻回后,得以安葬。
她的丈夫陈化文随解放军来到重庆,在妻子的墓前献上花圈,泪流满面,朱世君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牺牲,她就像一颗划过夜幕的流星,瞬间照亮了漆黑的天际,她的名字,将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