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经国所有的子女中,章孝严和章孝慈曾是一个禁忌,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谁的孩子

报君知史 2025-01-17 23:27:56

在蒋经国所有的子女中,章孝严和章孝慈曾是一个禁忌,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谁的孩子,可是一度几十年,他们只能以沉默来对抗流言和侮辱。父亲就在眼前,可是却不能相认也无法相认,这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口,停留在章氏兄弟的心底,无法愈合。 1942年3月1日,章孝严、章孝慈出生在广西桂林,蒋经国为其取小名“大毛”、“小毛”。但是孩子还没有满月,身为母亲的章亚若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如何处理这对双胞胎,成为当时的棘手问题。没有人知道蒋经国是怎么考虑的,但从此,章氏兄弟开始跟着外婆、舅舅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有人认为,章氏兄弟的外婆甚至是连夜带着孩子离开的,因为害怕遭到暗杀。 为了让双胞胎更好地成长,外婆周锦华将他们过继给当时在贵州的舅舅章浣若,并改姓为章。 1949年,蒋经国的亲信王升通知章浣若,让他带着老人和孩子转移到厦门,然后坐船到台湾。就这样,7岁的小哥儿俩来到了台湾。母亲早逝,生父蒋经国又无法直接面对他们,外婆便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为什么蒋经国没有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说法很多,但不管怎样,这对兄弟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只能艰难地成长。 1988年5月,章孝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亲述了自己的童年和成长过程。他说:“虽然母亲早逝,双亲没有办法在身边,可是我觉得童年并不缺少爱。外婆的爱意与舅舅的关切,把父母留下的真空填补起来了,而我的人格也还得以正常发展。今天我特别怀念外婆。在那段日子,她把所有的精神与爱护都放在我和弟弟身上,抚养我们。” 当时章浣若一家十余口(包括章浣若自己的7个儿子)就住在台湾新竹两间小小的屋子里,老人和哥儿俩住在一家,兄弟俩合睡在一张竹床上。原本是国民党县长的章浣若来到台湾后,职务自然是没了,只能做点小生意来养活这一大家子人。但生意做得并不是很理想,章浣若是个读书人,而不是商人,他卖过日用品、烟酒,也做过碾米厂生意,可是最后都失败了。 章孝严、章孝慈兄弟的贫困是生活在蒋家的孩子们永远都无法想象的,房间小,书桌只能放在过道,所得的奖状无处贴,只好以书桌面为底线贴在墙上,到高中毕业时,已经贴到了天花板。所有同龄人能享受到的东西都没有,倒也罢了,而他们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活下去,生存和吃饭都是大问题。 章孝严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用“自生自灭”来形容当时的状况:“自生自灭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有次我跟孝慈,我们很调皮,在初一的时候,天气热,我们想去游泳。也没有办法到游泳池去游泳,我们就跳到灌溉用的很深的一个渠道,跳到里面去游泳,我们以为很浅,可是我们个也不高,初一的时候,踩不到底,水就这么流着,往下面流。我弟弟在岸上,我在下面。我就叫。幸好有个路人过来,一把把我抓上来,还把我痛骂一顿,说你这个坏孩子跑到这里面来游泳。这一幕我一直忘不了。我说万一有一天那种情况‘自生自灭’,可能灭顶呢,台北可能没有人知道。” 虽然,王升在蒋经国的授意下,也会接济章氏兄弟。但那只是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后来章氏兄弟的舅舅章浣若跟王升闹脾气,没有办法相处,也没有办法来往。从此章浣若也不到台北去,王升过年也不来了,他不来送钱接济,章家本来就拮据的生活更辛苦了。 提到这些往事,章孝严感伤地说:“我们这一段生活,父亲晓得或者不晓得我也都不知道。他可能以为我们现在过得还好好的。我是这么想。如果王升不报告的话,他怎么知道我们过得不好呢?很多人也不解,既然是经国先生的孩子,怎么会受苦到那个程度?三餐不继啊。要煮饭没有米。叫我跟孝慈去东门市场米店去赊米。先跟你赊几斤米,钱来了再还你。实际上钱没来,我们米又吃完了。轮到我又去赊米,钱没来,米又吃完了,轮到孝慈。后来我们都不好意思了。那时候已经念初中了,高中了。后来我跟孝慈说你去你去。后来最后就猜拳,谁输了谁去赊,去赊米。就这么过日子,我们都走过来了。如果不努力的话,没有人会去谈,经国先生还有两个孩子,叫章孝严、章孝慈。如果对人说你是经国先生的孩子,没有人会相信,没有人会在意的。” 在高中毕业前,章氏兄弟从没有住过有浴室和抽水马桶的屋子,家里没有沙发,家具都是简单的竹器。虽然当时在台湾,收音机和电扇都已经很普及,但是他们家却没有。 对于章氏兄弟而言,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外婆,按照章孝严的说法“她是一位十分倔强而固执的老人,从不向环境低头,再困难的环境都是咬着牙撑过去的。” 对于这段困苦的日子,章氏兄弟后来回忆说:“”我们心中是满怀感激的,没有任何怨恨。因为这虽使我们在肉体上受到某些煎熬,精神上却使我比别人成长得更快。我们觉得贫困并不是耻辱。而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从贫困中走出来,这才是可耻的。”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