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爸爸》讲述父子和解的故事,好故事应当是“感情的机器”

新黄河 2025-01-18 09:53:47

美国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在他的著作《故事》中将“故事”视为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与表达,是创作者赋予人物和情节意义的过程。一个好故事应当是“感情的机器”,既要唤起观众/读者的感情共鸣,又要带来启迪和思考。

《假爸爸》这部喜剧在我看来,至少是一个好故事。故事讲述著名歌唱家杨浩良(贾冰饰)发现电视台有人冒充自己,叫自己“叛逆”的儿子杨十月(尹正饰)调查此事。杨十月调查发现是一名叫王春生(贾冰饰)的男子在冒充杨浩良到处演出。但由于要给真爸爸凑医药费,杨十月决定跟假爸爸联手,利用真爸爸的名声赚钱。在这一过程中,杨十月从他人对假爸爸的态度中逐渐了解被自己讨厌的真爸爸的过往,而王春生也通过杨十月理解了自己在狱中服刑的儿子。

整个故事结构完整,包袱设计巧妙,基本做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贾冰和尹正对角色的分析和理解也很充分。更重要的是,这部喜剧没有采用强行说教的方式,而是将电影表达编织进故事的细节之中,让观众体味。

没有天赋就不能逐梦吗

电影中,杨十月有一个音乐梦,但杨浩良认为儿子没有音乐天赋,不希望他走音乐之路。他不仅拒绝动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儿子进入音乐学院,还用刻薄的语言打压儿子的梦想。杨十月对音乐的坚持被父亲视为不求上进,父子关系进入冰河期。经历一系列风波之后,父子终于和解,杨浩良对儿子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打压你的梦想,虽然你不一定能成功,但当个兴趣也不错。”

“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才能或潜能。每个人的天赋、运气皆不同。作为音乐家,杨浩良一眼就能判断儿子没有天赋,在音乐道路上不可能有大的成就。因此,他不希望儿子在音乐上耗费时间、精力,这也成为父子矛盾的起点。这段看似套路的剧情其实有着丰富的生活样本。

杨十月的经历和我的一个演员朋友就很像。出身演艺世家的他正是用执着和努力打破了父亲对他“没有天赋”的判定,最终成为优秀的演员。他说,天赋几乎决定了一个演员的上限;但努力可以让一个演员完成基本的表演,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非天赋型的演员也能在演技上不断精进,并不断激发出内在潜能。而他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三部戏后,才得到父亲的认可的。

真父子缺乏“交往理性”

得到父亲的认可,或许是很多男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之一,特别是在亚洲的传统家庭里,父亲的认可往往显得稀缺和难得。这或许与农耕文化有关,由于男性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家庭采用“父系继承”的方式,将土地等财产传给男性后代,以便保持家族田产的完整性与延续性。而这种继承制度巩固了“家长”(多为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他掌握土地的使用权和分配权,也相应地掌握家庭的话语权。儿子则天生是“继承者”的角色,只有获得认可才能承袭家产。父亲对儿子是否能挑起家庭重任总是充满疑惑,并总是希望儿子利用自己的经验,不重复自己的错误。因此,当儿子没有按照其所设想的方向前进时,父亲就会大发雷霆、显示权威。

这与西方的父子关系有所不同。卢梭对父子关系的描述是这样的:孩子在未成年时依赖父亲,一旦长大成人,自身具备独立生活与判断的能力,就不再在自然意义上从属于父亲。这种父子间的依附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而不是可以无限延长的终身臣属关系。

而在一些亚洲传统家庭中,儿子几乎要终身扮演臣属的角色,父亲在儿子面前仍然代表着权威和“真理”。儿子在寻求自我价值时,往往会偏离父亲为其规划的轨道,偏离父亲的经验与认知,导致父亲担忧、焦虑,父亲则希望通过批评、打压、蔑视等各种手段,将儿子“拉回正路”;即便儿子一直在父亲预设的路上前进,父亲也因“渴望儿子成才又怕儿子骄傲”的观念影响,不愿轻易表露对儿子的认可。因此,父子隔阂就产生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家庭中的父子又缺乏一种如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理性”。现代社会,人们通常信仰理性且偏向工具理性,即将他人或环境作为手段来达成特定目标或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方式,工具理性强调效率与结果。父亲给儿子指定的“既定路线”实际上就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天赋,最好去干点儿别的。”这是父亲通过分析时间、精力、财富的投入产出比后得出的最佳结果。同时,父亲所期待的高效率是儿子不经讨论、毫不质疑、无条件地执行自己的命令。

而交往理性则关注在语言与互动中寻求相互理解、共识与协调行动。哈贝马斯认为,真正的社会(家庭)整合基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彼此观点的理解与认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金钱、权力或强制手段。过度依赖工具理性可能侵蚀社会(家庭)的交往基础,造成成员之间的疏离。

当传统的父子关系根深蒂固时,便不具备“以理性沟通的方式探讨问题、形成公共意见”的基础。电影中“假爸爸”的出现其实拉平了父子之间的关系。“假爸爸”和“真儿子”的关系不再是审视与被审视,而转变为合作。因此,两个人才得以在演出路上用理性方式来了解彼此。最了解“真爸爸”的是“假爸爸”,最不了解“真儿子”的是“真爸爸”。正是这种荒诞成就了《假爸爸》这部电影的喜剧效果。

选择与担当需要勇气

《假爸爸》还对勇敢进行了赞颂。杨十月在得不到父亲认可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音乐梦想是一种勇敢;杨十月为了凑医药费,和假爸爸一起“招摇撞骗”是一种勇敢;杨十月在夜店里揭露夜店老板女友假唱也是一种勇敢。王春生的儿子为保护母亲与流氓搏斗是需要勇气的;王春生最后当众承认自己假扮杨浩良是需要勇气的;杨浩良向自己的儿子认错也是需要勇气的。萨特说,“每个人都完全自由地选择并承担后果。”而生活中做出选择和承担后果都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上野千鹤子在2019年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上说,“你们应该都是抱着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的信念来到这里的,但是今后等待着你们的或许将是即便努力也不一定会有公平的回报。”电影中,杨十月和王春生都很努力,却或因天赋不足、或因条件不好,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们都是勇敢的,他们勇敢地选择自己的路,并勇敢地承担后果。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勇敢”列为人类的核心美德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勇”也是重要的德性之一。个体的勇敢行为,常常能够成为一种力量,激励他人去克服相似的恐惧、困境或不公。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勇敢行为之所以被歌颂,正是因为其激发了群体的共鸣,让更多人看到了人性向上、善良与坚毅的一面。或许,这正是《假爸爸》想要通过杨十月和王春生传达给我们的,让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不畏艰难,不惧失败。

《假爸爸》不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勇气、爱与理解的作品。它让我们在欢笑之余,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消除父子隔阂,追忆那些因怀疑或自我怀疑而未能坚持的梦想,并重拾做出改变的勇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