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喝多了,看府上丫鬟李氏身材婀娜,一时兴起抱回房,事后竟当没事人一样,将李氏置于一边。谁料,24年后,谭府上下没人敢看轻李氏。 谭钟麟在年轻时曾深入陕西,亲身体验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为他后来的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推荐下,谭钟麟被调任陕西布政使,不久后又升任巡抚,正式接管陕西的政务。调任之前,陕西正经历一场由回民发动的起义,回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回民生活困顿,生计艰难。 到任后,谭钟麟果断解除限制回民出城的禁令,允许他们自由活动,并指示各府县公正处理回汉之间的诉讼案件。这一系列措施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也极大地提升了回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深知稳定局势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宽容和公正来化解冲突,维护社会和谐。 在教育方面,谭钟麟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与决心。他注意到关中书院,这所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古老学府,尽管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却因各种原因几近关闭。谭钟麟决定重振书院,他参考朱子创办的白鹿洞书院的管理和课程设置,对关中书院进行了全面整顿。他不仅修订了课程内容,还提出了“重躬行、讲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五项办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道德素养。这些举措极大地恢复了书院的活力,使关中书院重新焕发出教育的光彩,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 实业兴盛也是谭钟麟治陕西的一大亮点。他深知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亲自督导兴修水利工程,特别是疏通了历史悠久的白公渠,极大地改善了灌溉条件,提升了农田的生产力。此外,他还大力推广蚕桑业,发放蚕种和纸张,鼓励农民种植桑树、养蚕,促进了陕西丝织业的繁荣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也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光绪元年三月十五日(1875年4月20日),谭钟麟正式被授予陕西巡抚一职,并获得一品顶戴和花翎的荣誉。这不仅是对他过去工作的肯定,也为他在陕西的进一步施政提供了更大的权力和资源。三年后的1877年,陕西遭遇了严重的大旱,灾情凶猛,许多地区的农作物几乎绝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谭钟麟迅速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他首先向朝廷请求缓征蒲城、绥德等49个厅州县当年的赋税,并解决了这些地区的旧欠钱粮问题,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他紧急调拨各州县的社仓库粮食,迅速展开赈灾工作,确保灾民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然而,由于本省赈粮资源有限,谭钟麟毅然决定向福建和广东的海关借调银两,用于购买外省粮食和运输所需的费用。这一决策极大地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确保了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赈灾过程中,谭钟麟严格禁止囤积居奇,严厉打击那些利用灾情牟取私利的官吏和商人。他对肥私的行为零容忍,重罚那些试图通过哄抬物价或抢夺粮食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人。 谭钟麟的治理风格以务实、高效和公正著称。他深知陕西的复杂局势和多元民族的融合之难,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注重实际效果。他在教育、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提升了陕西的整体实力,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他的决策和行动无不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责任感和使命感。 1879年,谭钟麟刚刚被调任浙江巡抚。初到任时,按照惯例要与地方官员交际应酬。这天夜里,谭钟麟从一场接风宴席上回府,已是酩酊大醉。当时的李氏正好被安排在房外伺候。她虽然年纪尚小,却已显露出几分姿色。 那个夜晚注定不平凡。醉酒的谭钟麟看到李氏站在灯下的倩影,一时冲动,将其带入了房中。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官宦之家并不罕见,丫鬟被主人看中纳为妾室,原本就是她们可能的出路之一。但谭钟麟第二天却仿佛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上朝理政一如往常。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李氏的身份从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被正式纳为妾室,但她的日常生活与之前并无太大区别。每日依然要早起伺候府中诸事,只不过多了几分规矩要遵守。在那个年代,妾室的地位虽然比丫鬟高一些,但仍然要恪守本分,不能僭越。 这样的日子本该就这么平淡地过下去,但天意弄人。不久之后,李氏有了身孕的消息传开,整个谭府的气氛都为之一变。虽然谭钟麟已有子嗣,但李氏腹中的孩子依然令府中上下颇为重视。尤其是在谭钟麟梦见已故名臣凌汉的祥瑞之兆后,更是让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意味。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已是二十四年。此时的李氏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小丫鬟。她的儿子谭延闿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最后一届科举中高中进士,为母亲赢得了无上的荣光。谭钟麟特意设宴,准许她进入正厅就座,这是对她地位的最大肯定。 谭府上下,已经没有人敢小觑这位当年的丫鬟。府中的仆人们走过她的院落,都要放轻脚步,说话也要恭敬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