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乔石到贵州视察时,一个乡镇干部引起他的注意:你好面熟啊。 此人名叫董加

商业姑娘呀 2025-01-18 18:29:54

1990年乔石到贵州视察时,一个乡镇干部引起他的注意:你好面熟啊。 此人名叫董加耕,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普通家庭,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曾被毛主席请客吃饭,称赞不已。 他做了什么呢? 1961年,董加耕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获得了保送北大哲学系的机会。 这可以说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但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大学学业。这个决定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极为奇怪,毕竟,大学是许多年轻人的憧憬。 但董加耕只留下了8个字“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他选择回到农村,却并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退步,他觉得这才是一个能真正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 当时全国正面临自然灾害的危机,很多人吃不饱饭,董加耕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致力于提高农村的耕作技术。 他关注土壤改良、推动轮作制度,这些举措使得他所在村庄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明显提升。 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帮助村民们改善生产方式。 董加耕的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新华日报》最早报道了他的奋斗故事,随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跟进。 董加耕的名字开始在全国知青中广泛流传,他的坚定与努力让无数人产生了敬意。 随着社会的关注,董加耕成为了全国的青年模范,并获得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上发言的机会。 这个机会使得董加耕得以亲自与毛主席和周总理见面,两位国家领导人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为“国家的骄傲”。 特别是毛泽东曾提到:“如果我们有一万个董加耕,全国的老百姓就能吃上饱饭了。” 这句话成为了董加耕奋斗生涯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他为中国农业事业所作努力的见证。 1990年,中央领导乔石在贵州视察工作,董加耕也正好在贵阳参加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当乔石走进展销会时,他的目光扫过人群,突然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乔石上前与那人握手,微笑着问道:“你看起来很面熟,你是?”那人紧紧握住乔石的手,回答道:“我是江苏的董加耕!” 这一瞬间,乔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原来他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在北京相遇。 乔石立刻想起了董加耕的故事和他为乡村振兴所作的巨大贡献。此刻,二人似乎仿佛回到了那段曾经的岁月。 乔石关心地询问起他在贵州的工作情况,并对他的贡献表示高度赞扬。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曾说,我们都要向董加耕同志学习。” 这句话引起了在场人士的注意,也让董加耕的心中泛起波澜。 两位曾在历史风云中相识的老朋友,因这次偶然的相遇再次加深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这次重逢中,二人回忆起过去的岁月,畅谈了各自的事业与未来。 董加耕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的奋斗史,他的名字和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乡镇企业和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中。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