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叶志平校长不抓成绩,周周组织灾害演练,两次加固教学楼,当时,人人嘲讽他“本末倒置”……如今,看到西藏地震的惨烈,人们再次感叹他的明智! 20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在1分36秒内完成全校疏散,2200多人无一人伤亡。 这一奇迹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校长叶志平多年来的未雨绸缪。 早在担任校长之初,叶志平便意识到校舍的安全隐患,通过多年筹资和加固工程,将危楼改造成安全的教学楼。 同时,他坚持每周一次的防震演练,不断优化逃生路线。 尽管这些努力在一些人看来是“没用的花架子”,甚至一度遭到家长的误解和投诉,但在地震中证明了它们的价值。 桑枣中学不仅成为零伤亡的标杆,其屹立不倒的教学楼更是对叶志平智慧的最好注解。然而,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这么幸运,更多的孩子,是埋在了废墟之下。 据统计,汶川地震共计七万人丧生,三十七万人受伤,另有近两万人失踪,无数房屋倒塌,无数人失去了生存的家园。 即便如今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但那份切实的伤痛,每个中国人都没有忘记。 如今,西藏地震袭来,伤痛再次苏醒了。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之后,震源以及附近区域在一周内发生余震3600次。 据悉,地震目前已经造成300多人死伤,上千房屋倒塌。 但值得庆幸的是,此次西藏地震的伤亡并没有继续扩大。这背后,是国家和社会迅速而有力的行动。 国家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调集了大量的救援力量,包括解放军、武警部队、专业救援队伍等,迅速奔赴灾区进行救援工作。 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志愿者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灾区人民提供各种帮助。 而这其中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对汶川地震的反思和想要弥补当年遗憾的决心。 如今,我们不再是当年那个面对灾难有些手足无措的我们,我们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更强大的力量。 从桑枣中学到日喀则,从解放军到普通志愿者,无数人的努力汇聚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在国家层面,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优化让我们在应对灾难时更加从容。 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能够提前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高效的救援设备和专业的救援队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展开救援,拯救更多的生命。 在个人层面,每个人的责任担当和团结互助精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救援人员不顾危险地深入灾区,还是志愿者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灾难不会停止,它随时可能再次降临。但每一次面对灾难时,我们所展现出的团结与智慧,都是人类前行的动力。 过去的经验教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而今天的努力正在为未来筑起更牢固的屏障。 在无数人的守护与重建下,无论是灾区还是我们的生活,都将迎来新的希望与光明。 我们相信,在经历了这些磨难之后,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坚强,我们的人民会更加团结,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叶志平校长的事迹,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未知的灾难时,保持那份责任与担当,守护好每一个生命。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