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工程师原昌宏在电装公司发明了二维码。当时,公司需要一种能在狭小空间中存储大量信息的条码,以提升汽车零部件的追踪管理。这项新发明显著提高了信息存储和读取效率,对工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原昌宏对二维码的潜力估计不足,未申请专利,认为这种技术很快会被淘汰,但现实却完全相反。二维码不仅没有消失,还彻底改变了世界。
电装公司也没有充分挖掘二维码的全球潜在市场,仅在少数领域内应用。这一决策为其他国家在二维码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时至2011年,中国的徐蔚大胆创新,申请了“一种基于二维码的信息处理方法”专利,即我们今天常用的“扫一扫”。这个简单但深具影响力的创意,将二维码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结合,令二维码从单纯的信息载体转变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渠道。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应用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许多企业不得不支付专利许可费给徐蔚的公司,这项专利每年带来的收益可达数千万元。不仅如此,它还推动了中国移动支付和移动营销行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数万亿元的经济价值。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借助“扫一扫”实现便捷支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同时,商家通过二维码营销,更加节省成本并提高效果。
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内,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商铺,还是公交和地铁的乘车码,甚至是景区的门票预约,二维码无处不在。而在国际上,二维码也逐渐被广泛接受,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健康二维码成为全球防疫的重要工具。
从二维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不只在于技术的发明,更在于如何将其有效应用,实现商业价值。尽管二维码最初在日本诞生,但中国凭借着敏锐的创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迅速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改变了全球的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