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西南联合大学的课堂上,23岁的钟开莱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华罗庚的讲解。然而,与其说是专注,不如说他正努力压抑着内心的烦躁。在他眼中,数学应该简洁明了,但华罗庚的课却显得冗长繁复。经过深夜的奋笔疾书,钟开莱将课程内容压缩至10页,第二天便带着这些笔记径直走向华罗庚的办公室。
钟开莱递上笔记,眼中透出一丝挑战和不满。而华罗庚,这位中等身材、面容严肃的数学家,并未立即反驳。他平静地接过笔记,认真查看,随后用自己的深厚功力和智慧将其进一步精简为三页,将这些浓缩的内容交还给钟开莱时,后者惊愕不已。钟开莱不得不重新审视华罗庚,他的心情复杂,既有对华罗庚深厚学识的敬佩,也有对自身能力的反思。
钟开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勤劳,母亲朴实。简单的家庭生活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对秩序追求的偏好,没有玩具和糖果的童年让他与数学结缘,一道道难题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乐趣。进入清华大学,他的生活豁然开朗: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一流的教授、才华横溢的同学都成为他如饥似渴吸收知识的动力源。
除了数学,钟开莱在物理、化学等学科上也表现出色。他常常泡在图书馆,直到深夜才回到宿舍,继续他的思考和演算。华罗庚的指导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终让钟开莱成为卓越的数学家。他的名字也因这次经历与成就,在中国数学史上留下了荣耀的一笔。钟开莱对数学的热爱,不仅源于对完美的追求,更是其一生执着奋斗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