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入小红书的“TikTok难民”

羊城派 2025-01-19 08:54:19

“Hi!Thisismycattax!(你好,这是我的猫税)”这一周,一群外国人涌入国内社交平台小红书,并纷纷上交“猫税”(分享猫的照片)请求账号入驻,大部分国内网友也给面点赞及评论,并不吝给予这群来自大洋彼岸的新用户一些善意的支持。

根据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一项TikTok相关法案,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需在270天内将TikTok出售给非中国企业,否则美国将于今年1月19日禁用该软件。近日,随着1月19日的逐渐临近,一场美国用户的社交阵地迁徙上演,小红书成为了理想之选,一跃成为美国下载量第一的App。两国网友在这个社交软件上热切交流,一周时间内便涌出不少“新梗”,“猫税”便是其中之一。

一场两国网民的互联网互动狂欢由此展开。众多美国用户为自己打上“TikTokrefugee(TikTok难民)”的自嘲标签,这些数字世界的“难民”在小红书得到接纳,并非只因一张可爱的宠物照片,更源于一种超越语言和地域界限的、开放而友好的交流氛围,这让很多人再次感知到:人类同住在一个地球村,也因此惺惺相惜。

一场社交阵地迁徙上演

截至1月17日15时,“TikTokrefugee(难民)”这一话题在小红书上已有11.8亿次浏览量、2017.1万的讨论量。在该话题下,来自美国的用户会解释到来的原因:因TikTok禁令即将在美国生效,小红书成为他们新的社交阵地。

第一批为抗议TikTok禁令的美国人来到小红书后,接收到原住民的好奇,也在大量评论和点赞中感受到善意。由此引来更多美国人涌入,小红书在外网的热度飙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友也被吸引加入。

网友Tanya解释道,她选择小红书而不是选择Facebook或Instagram等其他国外主流的英文社交软件,是因为“美国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不属于他们,就歧视和禁止这个软件。我认为人们转移到这里是一件好事,它给了文化相遇和交流的机会。”Tanya在作品中分享美食,在评论区里,有网友交换了一张中国美食照片。

这样的互动在这一周里频繁发生,中英双语充斥于该软件页面,借助第三方翻译器,隔着屏幕,两国网友热情互动:分享美食美景、互发热门表情包、中国人帮起中文名、美国人帮做英文作业……这一热潮里,两国网民都找到了乐趣。

来自美国的Olivia却有自己的担忧,她先于这波热潮前就开始使用小红书。她担心短时间内大量美国用户进入小红书,会扰乱原有的秩序。

对话正在发生

许多外国用户跟Olivia有一样的共识:应该尊重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交平台原有的交流规则和秩序。他们自觉在自己发表的评论中附上中文翻译,有时一股浓厚的“机翻味”让人会心一笑。

当善意的接纳能碰上真诚的融入,更多打破壁垒、相互理解的对话就得以发生。不少美国用户或为抗议禁令或为一时兴起而来,在感受到多元文化下的共鸣和温暖后,已有意愿常驻中国的社媒。

NoirBlackthorn是一位曾在TikTok上备受欢迎的美国创作者,作为一名资深Cosplay爱好者,她的角色扮演作品广受喜爱,在TikTok上已积累了超过1万名粉丝。如今,她正在努力适应小红书这个全新的中文平台。

“虽然我不知道没有TikTok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但小红书给了我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在Noir的首个小红书帖子中,她分享了一些自己的Cosplay作品,迅速吸引了大量中国网友的关注。评论区里,许多用户对她的创作表达了欣赏,并主动介绍中国的Cosplay文化。有人留言说:“你的作品很棒!希望能看到你尝试中国古风角色!”Noir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承诺会尝试不同风格的创作,她开始想要学习中文,以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美国摄影师SheepYoung则发布了一系列以埃及、土耳其等地为背景的摄影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故事,短短一天半,他的粉丝数便增长至3500多人。许多中国网友在评论区热情推荐国内的自然风光,如西藏、四川等地,邀请他来中国拍摄。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SheepYoung感到既惊喜又疑惑。他在帖子中提问:“是不是因为我是外国人才有这么多关注?如果我不是外国人,是不是就没人订阅?”对此,中国网友纷纷留言安慰:“你的作品本身就很优秀,艺术没有国界。”

“李华收到了回信”

一时之间,一种和谐友爱的社交互动氛围在中国社媒上得以构建,许多中外网友纷纷感慨:“这不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

31岁的美国人BreckenNeumann贴出自己抱着女儿的照片,标题为“HellofromAmerica”,有中国网友在评论区回复了一张自己温馨的家庭合照,照片中一家三口笑容满面,她也热情地向Brecken问好。人们被这样扑面而来的热烈情感打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跨越地理的界限,通过笑容,以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彼此连接,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来自比利时的Dan自我介绍是“一个发现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欧洲人”,并附上一张猫的照片,这就是他发现的“文化”:“这里的人们很善良也很好奇,虽然语言上有障碍,但我仍然觉得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对猫的热爱!”即使说着不同的语言,遵循着不同的习俗,但在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却是如此地相通。

在这个作品下方,中国网友曼特宁向他求助:“比利时朋友!我十二岁去比利时旅游的时候,在布鲁塞尔市政厅附近买过一款巧克力,非常好吃,可是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如果你知道可以告诉我吗?万分感谢!我对此已经怀念快二十年了……”Dan很快回复她,帮她找到了记忆中的巧克力,并把售卖商店的位置发给了她,曼特宁激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这款巧克力!”

各式的精彩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断发生,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人生轨迹的人们在此时有了交织。国内网友感慨称,年少时的英语试卷中,题目常要求代笔“李华”,给想象中的外国朋友写一封信。信中的内容或是交流两国文化,或是邀请外国友人来做客,抑或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落笔在试卷上的一封封信,在多年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收到了回音。

如今,在小红书上有很多外国用户听说这件事后,真的给“李华”回了一封信。很多年前,中国学生在替“李华”写信时,那份诚恳措辞里努力达成交流的真诚,如今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延续和升华。美国网友ChuckyDiCaprio在他写的信中说道:“我看着落日。希望你也在同一时间看着日出。我曾梦想爬上长城,如果不能给你写信,我就去找你。因此,我突破了小红书的墙壁,喊出了你的名字。”

文丨记者谢小婉谭洁文实习生杜婉瑜杨钰滢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