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百事可乐打出一个口号“喝掉1680万罐可兑换战斗机”,本来就是一个噱头,以为没人去较真,不料,一个大学生做到了,但可乐公司却要耍赖,根本不想兑现承诺,大学生气的告上法庭,法院这样判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当年,百事可乐为了宣传他们的新产品,搞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广告活动——“喝掉1680万罐可乐,你就能换一架战斗机”。 这个广告看起来就是个噱头,百事可乐本来是想用这个超级夸张的奖励来吸引大家注意,提高品牌曝光度,顺便提高销量。谁不想用可乐积累的积分换战斗机呢? 不过,百事可乐自己也知道,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毕竟,要喝掉那么多可乐,根本就不现实,而且战斗机这个奖品,显然也不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 但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开玩笑”的广告反而吸引了大量的关注。百事可乐可能没想到,这个广告竟然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反倒让他们陷入了麻烦。这个广告的荒谬程度,居然成为了一个大学生未来的“契机”。 约翰·贝尔特就是这个大学生。听到这个广告后,约翰立马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百事可乐真能兑现这个承诺,他就要去收集足够的可乐积分,最后换到那架战斗机。说实话,听上去挺荒谬,但约翰的思维却特别活跃,满脑子都是怎么利用这个机会。 但问题是,要通过喝可乐积攒积分并不容易。广告上确实告诉大家怎么积攒积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复杂的规则。每瓶可乐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一样的积分,而且积分的累积方式很复杂,参与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玄机。 不过对于机智的约翰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他决定开始在校园里收集可乐瓶盖,甚至还通过社交网络联系其他喝可乐的人来帮忙。 短短几个月,约翰的积分就积累到了几百万。为了更快地积累积分,他甚至不惜花钱去买可乐。说白了,就是为了兑现那个荒唐的“战斗机”梦想。 结果,当约翰准备把这些积分换成战斗机时,百事可乐却告诉他,那个“战斗机”根本就是个广告创意,根本没打算兑现。 百事可乐的做法,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噱头——吸引眼球,增加品牌曝光,但并没想过要真正履行那个承诺。 不过,百事可乐低估了约翰的决心和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愤怒的约翰决定采取法律行动,把百事可乐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兑现广告承诺,或者至少给他赔偿。 这件事引起了广泛关注,媒体的报道让百事可乐的“营销噱头”看起来更加荒唐不羁。最后,法院判定百事可乐发布的是“误导性广告”,并且欺骗了消费者。 法院要求百事可乐赔偿约翰70万美元,理由是他们没有履行广告中的承诺,误导了消费者的信任。 不过,法院并没有判定约翰可以得到战斗机,因为显然,战斗机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广告可以合理承诺的范围,法院认为这个奖品本身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噱头。因此,虽然约翰获得了经济赔偿,但最终的“战斗机梦”还是没能实现。 对于百事可乐来说,这次事件是一次巨大的品牌损失。虽然他们赔了70万美元,但这件事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信任大打折扣。毕竟,百事可乐一直以年轻、活力为品牌形象,这个事件让他们看起来像是在故意耍消费者,甚至是欺骗公众。 为了修复品牌形象,百事可乐后来做了不少公关工作,包括找明星代言、推出新广告来重新塑造形象。不过,这些努力似乎没能完全恢复消费者的信任。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可口可乐趁机加大了市场攻势,成功地借此机会扩大了市场份额。 这起“战斗机事件”也成了广告营销史上的经典案例,虽然百事可乐因此赔了钱,但它也让广告行业对“虚假宣传”和“营销噱头”有了更严格的审视。消费者的权益,尤其是广告中的承诺,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相关的法律也逐渐完善。 广告的创意可以很大胆,但也必须负责任。百事可乐本来只是想用一个引人注目的噱头来吸引消费者,却没想到竟然有一个大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喝”出一个“战斗机”。这件事以法院判决和赔偿收场,但也让百事可乐的品牌形象遭受了重创。 广告不仅要有创意,更要尊重承诺。 信源:毅见任说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