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日),第四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举行,35位获奖者以及15位提名奖获得者亮相。他们都是90后、95后的学者,来自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
获奖者中,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黄迪的研究领域属于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二维光电器件与非线性光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了超快非线性光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探索了二维光电器件中的非线性光学新物理和新应用。同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余荣杰建立了“致因解析-风险辨识-主动控制”理论方法,研发了路网管控与车端干预相结合的交通安全风险主动管控技术,支撑构建安全、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
“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方向的科研项目目前很多都在向年轻化转变,很多年轻人都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方向上尝试研究。”同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睿说。范睿今年31岁,是此次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其研究团队的学生中更是不乏00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所从事的是机器人视觉环境感知方面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在KITTI、Cityscapes等国际权威算法评测榜单上名列前茅。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孔维庆的科研方向,是生物质基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绿色低碳循环与高值化利用。传统的化学纤维不可降解,而以木材为原料的莱赛尔纤维更为绿色环保,且可降解。孔维庆的研究旨在以竹子取代木材,以竹子为原料采用溶解浆技术并进一步制成纤维,建立起特有的竹浆品牌和竹莱赛尔纤维的品牌。
另外,复旦大学研究员王思敏长期从事复杂原子核系统量子理论的发展,致力于研究极端条件下开放量子体系的奇特性质;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乐心怡主要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感知方法及系统。
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是指从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战略方向,选拔35名获奖者和15名提名者,旨在探索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人工智能、新材料、量子物理……这批35岁以下的研究员、教授已经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挑起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