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去往沱沱河源头的路真的很难走。“炮弹坑”、砂石路已算好路况。快到格拉丹东雪山时,数十米宽的冰面和遍布的大大小小石块,已经很难再称其为“路”了。不久,两辆车相继陷车。此刻,已身处海拔5000多米,几秒钟内狂风就会把手冻僵,连救援都变得困难。100多公里的路,硬是走了一个上午。
此次生态巡护的带队向导,是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白玛多杰。这个嘴角干裂、脸色黝黑的藏族汉子,已在此工作6个年头。腊月里,正午的阳光直射冰面,白玛多杰戴着墨镜,脸色黑里透红。这条去往沱沱河源头的路,他每年都要走好几次,在冰面上已是“轻车熟路”。只见他和几名队员一边走,一边检查是否有垃圾遗留,还要用测距仪、望远镜和铁锹,将雪线、结冰情况等一一记录。
源头一滴水,世界一条江。近年来,可可西里和长江源区的生态地位越发突出,青海划定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唐古拉山镇的7个村子也在其中。村民们有的搬到了格尔木市区,有的仍留在草原,但他们都会坚持定期进行长江源生态巡护。
抵达唐古拉山镇之前,记者在格尔木市的长江源村进行采访。这里有223户从唐古拉山镇搬迁来的禁牧区牧民。临近春节,村里搞起了“新花样”:长江源村社火、民族特色服饰展、锅庄舞正如火如荼排演,村旁的六子湖吸引不少人来溜冰。闹布桑周是一名当地的生态管护员。他对记者说:“过了五道梁、风火山,就是我们村。我小时候,夏天时草场经常光秃秃的,鼠洞特别多。家里草场的草不够牲畜吃,还得去别人家借。”如今,变化可太大了:“野驴、羚羊见了人也不跑,冬天的草都能长到膝盖了。”
从雪山出来,一行人一路东行,到达多尔玛村的草畜平衡区。49岁的牧民南郎才仁穿着羊皮袄子,正挥舞铁锹将牛粪铲进小推车里。作为一名草畜平衡户,南郎才仁5年前忍痛卖掉了800只羊。
虽少了800只羊,南郎才仁家的收入却并未减少。他掰着指头算起来:“我家三口人,可以领取草原补贴3.3万元。牦牛去年出栏20头,卖了10多万元。我和妻子都是生态管护员,每人每月可以领1800元的工资,这又是4万多元。”南郎才仁感慨道:“这几年的长江源,垃圾明显减少,牧草长得越来越高,沱沱河的水量也在连年增加。”
站在南郎才仁家的“冬窝子”(游牧地区严冬时节畜群防寒避风地),可以望到10多公里外的109国道。唐古拉山,这座在藏语中意为“雄鹰难以飞越的山”,如今天路变通途,区间交通也日趋完善。
离格尔木市市区已有近500公里,但公共服务正在向乡村延伸。“去年,格尔木市市区到唐古拉山镇通了公交车。听说,下一步7个村子和镇上之间都会开通短途公交。”南郎才仁憧憬着,“马上就是春节和藏历新年了,我已经在格尔木市定做了3套新袍,过两天就去取。全家人过年都能穿上新衣裳。”(记者贺勇乔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