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唐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沉迷美色,家中有30多个美艳宠姬。可他还嫌不够,竟强占了路边烧饼摊的老板娘。一年后,“诗佛”王维题诗一首,让宁王乖乖放了老板娘。 唐代宗室李宪,其府第因富丽奢华和奇珍异巧而闻名。在他的生活中,声色之好与奢靡之风交织,将盛唐贵族的生活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府邸不仅是一座奢华的居所,更是展现唐代风雅和繁华的舞台。 李宪府上有一位乐妓,名唤宠姐,以其绝美的容貌和高超的歌喉著称。然而,宠姐并非随意出场的伎艺之人。在宾客云集时,李宪虽命其他乐妓陪同,却从不让宠姐现身。她的神秘性令许多人充满期待和好奇。一次宴席上,诗仙李白也在座,酒酣耳热之际,他直言自己久闻宠姐善歌,希望得以一睹其风采。李宪对此轻笑回应,却未让宠姐现身,而是命人用七宝花障隔开,将宠姐召至其后清唱。虽未能见面,李白听其歌声后仍欣然道谢,显示出对这段歌声的陶醉与满足。宠姐的神秘身份和绝美歌喉,让她成为李宪府第的一抹亮色,同时也象征了唐代贵族对艺术的珍视与神秘的审美趣味。 李宪不仅钟情于乐舞与美色,还热衷于珍奇物件与生活情趣。据记载,曾有人进献一种百炬蜡烛,质地特殊,既像蜡又似脂。这些蜡烛在李宪夜间设宴时,光线昏暗如被遮蔽,宴席结束后却恢复明亮,令人费解。这种奇特的现象不仅引发了当时人的惊叹,也反映了李宪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宴席上的灯光变化或许不仅是富丽堂皇的装饰,也带有一丝神秘的仪式感,既取悦宾客,又彰显主人的独特品味。 此外,李宪对自身形象的讲究更是体现出其对细节的重视。每当与宾客议论时,他总是先含嚼由沈香和麝香制成的香料,以确保言语间喷吐芬芳,令人如沐春风。这种以香料装点仪态的习惯,不仅展现了他对品味的极致追求,也强化了唐代贵族生活中的雅致与讲究。香气弥漫于席间,为宴饮增添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氛围,使宾客的感官体验得以升华。 李宪府邸的装饰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尤其是那些被称为“灯婢”的木雕彩绘侍婢。每到夜晚,这些手执华灯的雕像便在帐前整齐排列,通宵守候。这些精心雕刻的灯婢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李宪对美学与权威的诠释。通过这些华美的装饰,他的府邸成为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灯婢的存在,也让人窥见唐代社会中手工艺与艺术结合的巅峰。这些静止的侍婢为李宪的夜晚增添了一份庄严与华贵,同时也是他品味和权势的象征。 尽管李宪在王府中豢养了三十余名姿色艳丽的宠姬,却仍不满足,一心想寻求新的刺激与征服。 一日,宁王途经城中一处烧饼摊,目光扫见一位相貌清丽脱俗的女子。这烧饼摊老板娘虽衣着朴素,还在忙着烧饼的粗活,但举手投足间却流露出一股楚楚动人的韵致。她明眸善睐,眉梢眼角都含着恰到好处的风情,一颦一笑间,便令宁王神魂颠倒,移不开眼。 自诩风流倜傥的李宪当即亮出自己宁王的尊贵身份,劝说老板娘抛弃卖烧饼的寒酸丈夫,跟自己回王府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老板娘对他的甜言蜜语和物质诱惑丝毫不为所动,坚决不从。 宁王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他命手下给了烧饼摊老板一笔钱,逼他卷铺盖离开长安,不然就别想安生。老板娘眼见丈夫被驱逐,为了保全性命,只得含泪答应,随宁王回了王府。 宁王霸占烧饼摊老板娘的风流韵事不胫而走,传遍长安大街小巷,引来百姓纷纷议论。世人皆知宁王李宪恃宠而骄,原也不意外他的所作所为,却仍难掩唏嘘之感。在权势面前,小百姓的妻女就如草芥,随时可能沦为权贵们的玩物。 王维提笔写下一首五绝诗,字字珠玑,句句扣人心弦:"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他将眼前冰山美人与昔日息夫人的身世巧妙结合,短短二十个字,道尽了她们的悲欢离合。诗中的"看花满眼泪",既是息夫人对故国陨落的哀悼,也是眼前美人内心苦楚的写照。王维的诗如当头棒喝,让这位一向张扬跋扈的宁王在芳菲春色中生出惆怅与悔意。 李宪生活的奢靡既是个人品性的体现,也反映了唐代宗室的整体风貌。作为唐代宗室的一员,李宪不仅享有无上的地位与财富,还沉醉于文化的精致和感官的享受。他府第的每一处设计和布置,皆透露出他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然而,这种追求背后也折射出当时贵族阶层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既想借奢靡彰显地位,又希望通过文化与艺术标榜高雅。这种微妙的平衡,成就了唐代贵族生活的独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