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21日,南京军区常委会上一群人正在向许世友提反对意见,不同意他调一个装甲团去检验新建成的长江大桥。但尽管反对声此起彼伏,五天之后的26日,80辆坦克和60多辆各式装甲车还是编队驶向了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这座横跨中国母亲河长江的宏伟桥梁,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与浦口区桥北之间。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历时四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68年完工并正式通车。这座桥梁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桥全长6772米,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部分拥有9个墩基和10个跨径,总长1576米,最大跨度达到160米,展现出卓越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双层结构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公路和铁路的双重交通需求,还充分考虑了长江的航运要求,桥下通航净空宽度达120米,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能够通行5000吨级的海轮。 上层公路桥全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能够容纳4辆大型汽车并行行驶,两侧各设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便于行人通行。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还考虑到了行人的安全与便捷。下层则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连接了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成为国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京长江大桥因此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极大地促进了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不仅在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和象征意义上更是无可替代。大桥建成后,迅速成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览。从1970年至1993年间,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曾在此驻足,见证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桥梁建设成就。大桥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南京这座古老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南京长江大桥在1960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载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大桥在当时的技术创新与工程成就,也彰显了中国工程师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2014年7月,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进一步确认了其历史与文化价值。2016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标志着其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2023年9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再次批准将大桥列入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确保了这座历史性建筑在未来的保护与传承。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它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成为南京乃至江苏省经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桥梁的建设不仅带动了沿线区域的基础设施发展,还推动了区域内外的物流和人员流动,为南京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工程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国家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桥梁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工程师和工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技术难题和自然环境的考验,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也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南京人的心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1969年9月26日,南京城沸腾了。一个特殊的队伍即将经过这座刚刚建成的跨越长江的大桥。只见一辆辆坦克和装甲车,列队行进,浩浩荡荡,朝着南京长江大桥驶来。这支特殊的车队,是一个装甲团的全部力量,有80多辆坦克和60多辆装甲车。它们排成一条长龙,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支部队即将承担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检验这座大桥的坚固程度。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具有重要意义。它象征着新中国的勃勃雄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就在五天前,这个看似寻常的检测任务还曾在南京军区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9月21日,军区首长许世友刚刚陪同毛主席参观过这座大桥。毛主席对这一建设成就极为重视,专门询问许世友桥梁是否符合军事需求。许世友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并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决定让装甲兵来一次实地检验。 消息传回军区,竟遭到了一些领导的反对。他们担心,万一大桥承受不住坦克的重压,令这个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那将是莫大的损失。持反对意见的人唱衰声不断,但许世友心意已决。在那次军区常委会上,他斩钉截铁地说:"检验大桥,不仅是为了测试它的过载能力,也是为了锻炼部队的实战水平。如果连这点风险都不敢承担,我们建设再多的大桥又有何用?" 此时此刻,当满载钢铁重器的车队隆隆驶上桥面,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了。许世友站在桥头,目光坚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的坚持是正确的,这场特殊的检阅不仅得到了结果,更重要的是鼓舞了士气。
1969年9月21日,南京军区常委会上一群人正在向许世友提反对意见,不同意他调一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2025-01-20 16:36:46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