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58岁的雍正突然驾崩,25岁乾隆听到遗诏趴地上嚎啕大哭,任谁都劝不住。可是,他继位三天后做的事,件件打脸老爹雍正。 公元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圆明园内一片异常的忙碌,大臣们匆匆进出,宫女太监们更是神色慌张地来回奔走。这一天,雍正皇帝突然病危,情况危急。 御医们被紧急召入内庭,手忙脚乱地为皇帝诊治,可是他们束手无策。此时的雍正已经病重不起,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雍正强撑着最后一点气力,传召太子弘历和众位重臣入宫议事。年仅二十五岁的弘历跪在龙榻前,聆听父皇断断续续的遗言。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弘历措手不及,他完全没想到父皇的身体会在短短几天内急转直下。就在一周前,雍正还在处理朝政,批阅奏折。 雍正在病榻上向太子和大臣们详细交代后事,并口述了一道诏书,命令太子弘历即刻监国。这道诏书由大学士张廷玉执笔记录,随后由内阁大臣共同见证。 第二天,也就是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年仅五十八岁。这位在位十三年的帝王,就这样突然离世了。 雍正驾崩的消息传出后,整个紫禁城陷入一片哀恸之中。按照清朝的制度,太子弘历立即被册立为新皇帝。 在聆听遗诏的仪式上,年轻的弘历情绪失控,当场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大臣们从未见过这位一向稳重的太子如此失态。 无论是张廷玉还是其他重臣,轮番上前劝慰都无济于事。弘历的哭声在金銮殿内回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这位新君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雍正的突然离世不仅让皇室震惊,更让满朝文武始料未及。对于一个正值盛年的帝王来说,五十八岁实在太年轻了。 从雍正发病到驾崩,整个过程不过短短两天时间。这种戏剧性的转折让许多人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在雍正晚年,圆明园内专门辟出了一片区域用作炼丹房。这里常年炊烟袅袅,道士们日夜不停地忙碌着。 内务府的账簿记载,宫中聘请了十余名道士专门负责炼制丹药。这些道士都是从各地精挑细选而来,据称在炼丹术上颇有造诣。 每个月,内务府都会按照道士们的要求采购大量珍贵药材。这些药材种类繁多,有些甚至需要从边疆重金购入。 道士们除了负责炼丹,还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养生之道。随着时间推移,雍正对这些道士的依赖越来越深。 从内务府的记录可以看出,雍正后期对丹药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这些丹药不仅价格昂贵,其中还包含了许多重金属成分。 古代炼丹术中常用的汞、铅等重金属,在当时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然而这些物质的毒性在当时并未被完全认识。 历史上,不少帝王都热衷于服食丹药养生。但这种养生方式往往适得其反,甚至成为致命的隐患。 唐朝的一些皇帝就因为长期服用含有重金属的丹药而英年早逝。这些教训本应引起后人的警醒。 雍正在位期间,每天都要固定服用道士们炼制的丹药。起初这些丹药的剂量并不大,但到了后期,用量却在逐渐加重。 宫中的太医们对此颇有微词,但碍于皇权威严,他们也不敢直接提出反对意见。道士们的地位反而在宫中越来越重要。 据史料记载,这些道士不仅掌管炼丹事宜,还参与到皇帝的日常起居中。他们为雍正制定作息计划,规划饮食起居。 有趣的是,这些道士在宫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太医院的御医们。他们开具的药方和调养方案都会得到优先采纳。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丹药中的重金属成分会在人体内长期蓄积。这种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雍正晚年的一些症状,比如易怒、失眠、精神不济等,都与重金属中毒的表现极为相似。但在当时,这些症状都被归结为操劳过度。 在乾隆即位后的第三天,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传遍了整个紫禁城。这道圣旨要求所有在宫中服务的道士立即离开皇宫。 圣旨下达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很多道士都来不及收拾行装就被请出宫去。这些曾经在雍正时期备受重用的道士,转眼间就失去了在宫中的一切特权。 紧接着,乾隆下令关闭了圆明园内的所有炼丹设施。那些价值连城的炼丹设备被尽数封存,一些更是直接销毁。 宫中的丹药制度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药物必须经过太医院严格把关,任何未经批准的药物都不得进入皇宫。 乾隆对父亲生前服食丹药的事情采取了回避态度。在正式场合,他从不提及这段历史。 面对朝臣们的询问,乾隆总是轻描淡写地表示父皇找道士炼丹不过是一种消遣。这种说法明显与事实不符,但却成了官方的标准答案。 乾隆还严令禁止朝野上下讨论先帝驾崩的具体细节。任何涉及雍正最后时刻的传言都会被迅速制止。 如果让世人知道一代帝王可能死于丹药之害,这对清朝的统治威信会造成巨大打击。因此,将一切都归结为普通疾病是最好的选择。 乾隆后来在太医院设立了专门的药物审查制度。所有进入皇宫的药物都要经过多重检验,这在清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乾隆的六十年统治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对丹药的警惕。即便在晚年身体不适时,他也从未寻求过道士炼丹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