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安徽105医院的1位女医生高凤英给伟人写信,讲:“请组织澄清我父亲被杀的原因,并做出结论。”伟人读完信后,立即批示重新调查,最终总政做出结论:“高父虽然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不该处死。” 1975年11月,一封来自安徽105医院女医生高凤英的信,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信中,高凤英恳请毛主席为她父亲高敬亭平反昭雪。 她在信中写道:"亲爱的毛主席,我是高敬亭烈士的女儿高凤英,现在在安徽105医院工作。我父亲生前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但在1939年,他却被错误地处决了。这一冤案,至今已有30多年。我恳请组织查明真相,还父亲一个清白。"读完信后,毛主席立即批示,要求彻查此案,给高敬亭一个公道。 高敬亭出生在河南省新县城郊的董店,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里。早年的生活中,他尝尽了贫困的滋味。十岁那年,母亲的离世让家庭失去了重要的支柱,这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了他和父亲的肩上。尽管家庭经济困难,高敬亭还是怀揣着强烈的求知欲,十多岁时终于有机会进入学堂。他的记忆力出众,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掌握尤为熟练。但现实并未给他继续深造的机会,六年之后,由于无力承担学费,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协助父亲务农。这段辛勤劳作的时光,使他对农民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也为后来投身革命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1927年11月,中共鄂东特委领导发动了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这场斗争点燃了鄂豫皖地区的革命烈火。高敬亭在革命的浪潮中选择加入了工农革命军。1929年3月,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从此,他的生命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融入了更宏大的历史洪流。 高敬亭在基层组织中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能力。1929年9月,他担任光山县弦东区第一乡苏维埃的武装委员。随后,他被推选为乡苏维埃主席。这一阶段,他深入农村,动员群众,组织反抗,积极推动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1930年5月,他被选为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职务的任命既体现了党组织对他的信任,也说明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日益提高。 在革命斗争中,高敬亭始终冲锋在前。他英勇顽强,对敌人毫不妥协。这些品质,使得他在鄂豫皖根据地迅速崭露头角。作为一名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革命者,他不仅能够识文断字,还能够熟练运用自己的能力组织群众,制定计划,推动根据地建设。他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让他逐渐成为鄂豫皖地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成立后,高敬亭被调任为特区苏维埃的粮食委员。这一岗位虽然不直接与战斗相关,但对根据地的稳定至关重要。他深入调查粮食收储情况,合理调配资源,为根据地的革命武装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他的表现得到高度认可,很快被任命为特区苏维埃主席。 1931年3月,高敬亭再次接受组织的任命,担任中共光山县委书记。同年5月,他进入鄂豫皖中央分局,成为分局委员。7月,他被选为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时兼任光山县委书记。在这一时期,他带领光山县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组建了光山独立团、光山赤卫师以及光山游击师。这些武装力量的建立,为鄂豫皖根据地的稳固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1932年,组织决定将高敬亭调往赤城,担任豫东南道委书记。新的岗位意味着新的挑战,但高敬亭始终不曾退缩。他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每一步走来,他都秉承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用行动书写着忠诚和坚韧。 1938年春,已是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的高敬亭,带领部队挺进皖东抗日前线。在高司令的带领下,新四军4支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1939年6月,4支队7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背叛革命,率部叛逃。更让高司令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叛徒,曾经是他最信任的部下,一个当过他的秘书,一个当过他的警卫员。仅仅一个月后,高敬亭就被扣上了种种罪名,被错误地逮捕并处决。 毛主席阅毕来信,心情十分沉重。他当即表示,要彻查此案,昭雪高敬亭同志的冤屈。经过一番调查核实,总政治部终于拿出了一个权威结论:高敬亭同志在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斗争中是有功的,他为新四军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后来犯了一些错误,但那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并非反革命。当年处死高敬亭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应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结论公布的那天,高凤英激动得泣不成声。她紧紧地攥着那份平反通知书,心潮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