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元向澳大利亚买了一艘废船。废船到达广州黄埔船厂后,便开始进行拆解。其他国家纷纷耻笑,买一艘废船,有何用处。 在1943年4月,英国船厂开始建造一艘巨人级轻型航母。这艘航母原名为"威严"号,满载排水量为2.02万吨,属于小型航母的范畴。 船体设计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全长211米,宽度24.8米,配备了四门三磅炮和十二门四十毫米的对空火炮。1949年,这艘航母被澳大利亚购入,并更名为"墨尔本"号。 为了提升战斗力,澳大利亚对"墨尔本"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他们花费了5年多时间,增加了雷达系统、5.5度的斜角甲板和蒸汽弹射装置。 1956年5月,改装完成的"墨尔本"号正式加入澳大利亚海军服役。然而,这艘承载着澳大利亚海军现代化希望的航母,却开启了一段令人不安的"灾星"之旅。 事故从1957年10月开始,"墨尔本"号在阿德莱德港与"蓝卡"号战舰发生轻微碰撞。这次事故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接下来的日子里,事故频频发生。 1964年4月20日,一场惨烈的相撞事件震惊了整个澳大利亚。"墨尔本"号与"航海者"号驱逐舰相撞,将后者从中部切断,导致82名官兵葬身大海。 1967年,澳方将"墨尔本"号送往美国进行现代化改装。改装工程持续了两年,更换了全套电子系统,并配备了24架新型攻击机和反潜机。 1969年6月3日,另一场重大事故再次发生。在中国南海军事演习期间,"墨尔本"号与美军"伊文思"号驱逐舰相撞,造成73名美军官兵遇难。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反舰导弹对航母的威胁让澳大利亚海军意识到轻型航母的时代即将结束。最终,澳大利亚决定报废这艘服役了26年的航母。 1984年,一个消息传遍了国际军事圈:中国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从澳大利亚购买了"墨尔本"号航母。这个价格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一艘全新航母的造价通常在数十亿美元以上。 澳大利亚媒体更是公开嘲笑这笔交易,称中国是在"一厢情愿地追求航母梦"。他们认为,没有相关技术积累的中国,根本不可能从一艘废弃航母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更有西方专家预测,这艘"不祥之船"会给中国带来新的麻烦。他们认为,中国缺乏处理大型军舰的经验,这艘航母最终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并不友好。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任何与军事相关的技术都被严格管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能够购买到一艘航母,即使是废弃的,也显得格外不易。这艘航母的实际价值,远远超出了表面上的3000万美元。 1985年5月21日,经过漫长的海上航程,"墨尔本"号终于抵达广州黄埔船厂。尽管船体已经锈迹斑斑,但它依然保持着航母特有的威严外形。 中国海军立即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开始对这艘航母进行系统性研究。他们要在拆解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抵达黄埔船厂后,中国的工程师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澳大利亚虽然拆除了大部分设备,但航母上的阻拦索系统和蒸汽弹射装置基本完好。这些关键设备的保存,为中国研究航母起降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 工程师们采用了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将航母分成若干区域进行详细测绘。他们记录下每一个舱室的尺寸,绘制每一处结构的细节图纸。 这些测量数据成为了中国首个航母数据库的基础。工程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关于航母建造的实际参数,包括甲板结构、舰载机起降系统等关键技术指标。 在拆解过程中,工程师们特别关注航母的结构设计理念。通过研究舱室布局、管线分布,他们逐步理解了航母的整体设计思路。 船厂的技术人员对航母的每个部件都进行了详细记录。从最基础的钢板厚度,到复杂的通风系统,都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实际上填补了中国在航母设计领域的多项空白。通过对"墨尔本"号的研究,中国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工程师们还发现了航母特有的防火、防爆设计。这些细节性的发现,对后来中国航母的安全系统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技术团队还重点研究了航母的飞行甲板结构。虽然设备被拆除,但甲板的角度、强度等参数仍然完整保存,这些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次研究经历培养了一批航母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工程师后来成为了中国航母研发的骨干力量,为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成果远远超出了外界的预期。当初被认为是废铁的"墨尔本"号,实际上为中国提供了系统的航母建造参考数据。 这些经验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九十年代,中国先后购买了"明斯克"号、"基辅"号等退役航母,继续积累研究经验。 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服役。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航母改装的核心技术。 2019年,完全自主研发的"山东"号航母加入中国海军序列。从购买废旧航母研究,到自主建造现代化航母,中国用了35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