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在,没人敢对中国动武”,2012年,虚弱的林俊德院士带着氧气罩,坚持工作

白薇说社会 2025-01-20 18:44:21

“只要他在,没人敢对中国动武”,2012年,虚弱的林俊德院士带着氧气罩,坚持工作,医生劝他赶紧躺下,他却一句话让医生红了眼眶:“躺下,怕就起不来了,祖国需要我啊!”   1992年,毛阿敏唱了一首童谣,红遍了大江南北。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花开二十一……”,旋律悠扬,但却没什么逻辑,当时,很多人觉得奇怪,其实,这背后竟牵扯着一段国家机密。   1945年,二战接近尾声,美国再添一把助力,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当时,人人都知道原子弹厉害,但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大的威力,广岛、长崎两座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   数据显示,原子弹直接造成死亡人数将近二十万,后续因核辐射而伤亡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因为原子弹,日本的国力一落千丈,想要恢复,至少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   果然,日本很快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但是,中国却从其中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但因为实力弱小,处处受制于人,为了在夹缝中求得强大,新中国决定大力发展科技军事。   1955年,毛主席为中国核工业指明方向:为了不受欺负,我们必须要有原子弹。之后几年,导弹战略和人造卫星等决策相继提上议程。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启动了。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将核试验场地选在了敦煌,后来又改为了罗布泊地区,也就是毛阿敏歌词中“马兰”。   然而,不久,美苏就达成了协议,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协定,暂停了对我国的核项目援助。   当然,苏联也是有私心的,他们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小弟,紧紧跟在苏联身后,有没有自己的核武器不重要,而中国却坚持搞自己的军事,毕竟自身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苏联专家撤走后,两弹一星工程更加艰难,中国很清楚,搞科技军事,仅仅有决心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才。   其实,当时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相当艰难,失去了苏联的专家和技术资料后,我国又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   一下子,各方面保障都跟不上,西方国家更是等着看笑话:看着吧,二十年,中国也搞不出来一颗原子弹。   但中国人坚信人定胜天,毛主席更是下定决心,准备用8年时候,从零开始搞出原子弹。   于是,大批专家,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了敦煌。林俊德就是在这个时候,来的。   林俊德1955年考上了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委的一个研究院。他工作的第二天,领导便将他调到了“马兰”。   “国家需要你去那里。”   自此之后,林俊德便扎根于此,在马兰待了53年,并誓要搞出中国的原子弹。   在这个荒凉的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和团队成员顶着风沙,吃着窝窝头,亲手制作实验设备,艰难的开始了两弹一星工程。   1964年,罗布泊上空腾起了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护身符”。   全世界在震惊之余,却也不敢再小瞧中国,而这,仅仅是中国惊艳世界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林俊德又相继参与了45核试验,每次都亲临现场,记录数据,2012年,林俊德因为长期的核辐射,被确诊为“肝管癌晚期”。   可是,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在医院,林俊德与医生“斗智斗勇”,坚持拖着病体继续战斗。   看着林俊德日益憔悴的脸庞,医生和家人都一遍遍的劝他“躺一会儿”,可林俊德却不敢休息,他说:国家还需要我,躺下我怕就起不来了呀。   在生命的最后10个小时,林俊德坚持整理1.5G的科研资料,并反复叮嘱学生要保存和整理好他办公室里的资料。   最终,林俊德倒下了,但他一生都在为“只要他在,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句话而努力。即便是死后,林俊德也希望自己“可以葬在马兰”。   其实,为了两弹一星事业,像林俊德一样一生奉献在马兰的人并不少,比如,邓稼先,即便原子弹奖励仅10元,氢弹奖励仅10元,他也毫不在乎,他要的是国家的强大。   比如,钱学森,冒着生命的威胁,也要离开美国,只为给中国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傲视世界,成为他国不敢轻视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付出。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