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李大钊长子李葆华就任安徽省委书记。他这省委书记刚当了一年,家里面所有

川哥探案 2025-01-20 19:04:06

1963年,李大钊长子李葆华就任安徽省委书记。他这省委书记刚当了一年,家里面所有的亲戚都被“得罪”光了,当地老百姓却称他为“李青天”,这是为何呢?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位特殊的省委书记,他就是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1963年,李葆华临危受命,担任安徽省委书记。 李葆华的一生都在延续父亲的革命精神,从出生到参加革命,再到建国后的工作,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踏实。1927年,他的父亲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残酷杀害,当时年仅18岁的李葆华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变故。 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追捕,李葆华化名杨震,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远赴日本求学。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同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1931年5月,李葆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被任命为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这一时期,他在海外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为党在日本的地下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严重局势,李葆华毅然放弃学业,返回祖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他化名"赵振声",在上海组织了多个抗日救国团体。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葆华始终坚持在党的岗位上工作。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40岁的李葆华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水利建设是重中之重。毛主席亲自点名让李葆华与原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合作,主持全国的水利工作。 在水利工作中,李葆华与傅作义将军经常翻山越岭深入基层调研。他们不搞形式主义,放弃豪华座驾,经常坐着简陋的小木船在江河上考察。 特别是在淮河流域的治理工作中,李葆华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和坚韧的毅力。他带领工作组顶着风雨,在江中颠簸的小船上详细记录水文数据,为科学治理淮河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正是由于在水利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63年,组织上决定让李葆华担任安徽省委书记。这一任命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品格的认可。 李葆华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的第一年,就因为秉公办事得罪了不少亲戚。这些"得罪"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对原则的坚持。 在李葆华看来,当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为了服务人民。有一次,他的弟弟李光华特意从冀东赶到他的办公室,希望能调往城市工作。 面对弟弟的请求,李葆华态度坚决地予以拒绝。这种对亲人近似"冷漠"的态度,让不少人难以理解,但这正是他坚持原则的体现。 在李葆华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一些关系不错的老同学、老战友想走走门路,托他办些事情。但凡涉及违反原则的请托,他都一律回绝。 对于工作中的各种送礼行为,李葆华更是深恶痛绝。他与傅作义共事时就约定,下基层考察工作一律不搞欢送仪式,不许接受任何礼品。 这一规矩被他一直坚持到安徽工作。每逢节假日,总有人想送些土特产表示心意,但都被他严词拒绝。 对家人的要求更是严格。一次,有人给他家送来几袋新疆葡萄干,他立即让家人原封不动退回去。在他看来,即便是一袋干果,也可能成为腐败的开始。 李葆华经常告诫子女:"我们共产党人只有一个权利,那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不是空话,他用实际行动给子女做出了表率。 在工作调研中,李葆华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不要警卫,不搞排场,常常是带着一两个工作人员就下乡去了。 每到一处,他都要求接待单位不准搞特殊化。暂住农家时,他跟农民同吃同住,一点架子都没有。 即便是安徽省委书记,他的工作作风依然如此。有人劝他要注意省级领导的形象,他却说:"形象不在穿着打扮,而在工作成效。" 正是这种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风,让一些想走后门的亲戚纷纷望而却步。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了李葆华的为人,也就不再来找他办私事了。 李葆华常说:"我姓李,但工作是给党做的,不是给李家做的。"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安徽工作期间,李葆华经常不打招呼就下乡调研。他总是身着普通衣服,轻车简从,让很多基层干部一时都认不出这就是省委书记。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实地察看农田水利、农业生产情况。遇到群众在田间劳动,他就主动上前攀谈,详细了解各项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 李葆华特别关注农村的生产恢复工作。他要求各级干部要深入实际,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在他的带领下,安徽的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当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私下都称他为"李青天"。 这个"李青天"的称号来之不易,背后是李葆华对群众的真诚付出。他住的房子很普通,家具都用到凹陷变形也舍不得换。 组织上多次提出要给他调换新房,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自己住惯了,换房子太麻烦,还会增加国家的负担。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