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朝鲜战场。彭德怀对秦基伟说:"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1952年初的朝鲜战场,硝烟依旧在三八线两侧弥漫。停战谈判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但在板门店谈判桌上依然是一场激烈的博弈。 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两侧形成了胶着状态,双方都在寻找战场上的有利时机。这种僵持的局面让战事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既要准备打,又要准备谈。 在朝鲜平壤以东100公里的桧仓,一座普通的金矿洞里驻扎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这里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前线将士的生死,也关系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1952年3月25日,一场重要的军事会议在这里召开。这是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主持的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部署,加强防御。 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的决定:让已经在二线休整的第15军,接替第26军在平康、金化防御区的防务。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深意。 第26军在前线战斗近一年,部队需要轮换休整。而第15军是一支经验丰富的劲旅,由军长秦基伟率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组织能力。 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单独留下了秦基伟。两位指挥员站在铺满整面墙的作战地图前,彭德怀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神情格外严肃。 "敌人要动,在哪里动?可能在中线。"彭德怀说着,手指划过地图上的一条线。五圣山的位置在地图上清晰可见,它就像一把钥匙,插在朝鲜中线的咽喉位置。 彭德怀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忧虑:"如果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二百公里无险可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 这场谈话的最后,彭德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命令,更包含着对整个战局的深远考虑。 不久后,彭德怀因病回国。这次在桧仓的谈话,成为他留给朝鲜战场的最后叮嘱。而他的这个判断,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秦基伟带领第15军接防后,立即开始了一系列的防御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在桧仓的最后叮嘱,为后来志愿军在上甘岭的顽强防守埋下了伏笔。 在朝鲜半岛的地形图上,五圣山和它周边的两座山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防御体系。这个被志愿军称为"铁三角"的防御体系,成为了守卫平康谷地的天然屏障。 "铁三角"是由西方山、五圣山和鸡雄山三座山峰组成的。这三座山峰的位置恰好形成一个三角形,将所有通往平康谷地的通道都控制在其中。 西方山位于五圣山的西南方向,像一位忠实的卫士,守护着从铁原通往平康的通道。从地形上看,任何试图从铁原方向进攻的部队,都必须先突破西方山的防线。 五圣山位于"铁三角"的核心位置,它就像是平康谷地的大门,守护着整个防御体系的中枢。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上,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 从平康一直到平壤,这条长达200多公里的战线上,没有一处地形能够比得上五圣山的防御价值。如果五圣山失守,志愿军将不得不后撤200公里才能找到新的防御阵地。 这200公里的距离,意味着志愿军将失去大片已经控制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这会让敌人获得向平壤推进的机会。 第15军接防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科学部署防御体系。三个师的驻防位置都经过了仔细的规划和考虑。 44师被派驻到西方山地区,45师负责五圣山区域,29师则作为预备队。这种部署确保了每个关键位置都有足够的兵力防守,同时还保持着机动的灵活性。 在接防初期,第15军军长秦基伟亲自登上五圣山进行实地勘察。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原有的野战工事虽然修建得不错,但在防空防炮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这个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志愿军司令部很快做出决定,调派第12军和第60军的工兵部队支援第15军,全面加强工事建设。 工兵部队到达后,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坑道工程。按照志愿军司令部制定的"七防和四能"标准,每个前沿连队至少要有两个坑道。 这些坑道不是简单的防空洞,而是一个完整的地下防御系统。每条坑道都有3个以上的出入口,顶部厚度都在15-30米以上。 坑道内部的设计非常完善,不仅有指挥所、卫生所、仓库,还有各种生活设施。这样的设计让部队能够在敌人的炮火轰炸下继续作战和生活。 特别是在597.9高地,工兵部队修建了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和30多个简易防炮洞。这些工事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御网络。 坑道系统被分为三个功能区:战斗区、交通区和屯兵区。战斗区负责火力输出,交通区保证各个工事之间的联系,屯兵区则为部队提供休息和生活场所。 整个工程持续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工兵部队和15军官兵共同完成了9000多米的坑道和5万多米的堑壕、交通壕。 597.9高地的防御工事建设得特别扎实。因为这里是整个五圣山前沿阵地中最重要的制高点,也是最有可能遭受敌人进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