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泰国军方和泰北边境的国民党残军达成协议:段希文、李文焕指挥残军协助泰军进攻当地游击队,任务完成后,残军及眷属以“移民”对待,予以接纳。 12月底,泰军和残军的“联合指挥部”在昌孔成立,由泰军草信少将、吞通上校为正、副指挥官,由残军第五军参谋长陈茂修为联络官;由番号为三军、五军的残军抽调人员,分别进驻泰老边境的帕蒙山和雷銮山。随后三军在帕蒙山成立帕蒙总队,兵力增加到850人;五军在雷銮山的密耳成立“莱弄指挥部”,兵力增加到800人。 从1971年7月到1973年11月先后,残军对游击队作战八次。如叭当战斗,在段希文指挥下出动700余人,由手下段国相率敢死队一举攻克叭当,将游击队赶出湄公河。该役残军战死70余人,负伤300余人,占参战部队的将近一半。 战后,泰国军方授予段希文一枚勋章,并慰问作战部队,对伤残官兵发给公民证,对参战官兵发给居住证,并批准三、五军编为“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段希文为指挥官,李文焕为副指挥官,编制为1500人,属泰国陆军“保安司令部”指挥,由泰国军方供给粮食和弹药,不发武器,打仗时由军方临时供给,或由泰军配属炮兵。 “联合指挥部”在清莱设立“分指挥部”,在唐窝、美斯乐设有“联络处”,残军内部仍称“三军”、“五军”,外界则称其为“九十三师”。 1980年6月18日,段希文病死于泰国曼谷,由副军长兼参谋长雷雨田升任军长和“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指挥官。 1981年春,泰国中部修建一条以彭世洛为中心、由西向东的横贯公路。公路修到考牙山麓时,遭到当地游击队的阻击,修筑公路被迫停顿,于是泰军方命令残军进攻考牙山游击队。考牙山位于泰国中部密索至汪沙公路北侧,海拔1290公尺,残军出动500人,由陈茂修指挥,青年指挥官杨维纲为前敌指挥,会同泰军“黑豹军”,于同年3月击溃游击队,从而得到泰军方赞赏。 战斗结束后,泰国空军派四架专机将残军送往清迈,并在清迈当地举行了“欢迎会”。泰国报纸大幅报道残军“功绩”,泰国报纸誉称残军为“山老虎”。战利品被送到曼谷进行展览,参战部队全部批准加入泰国国籍,发给身份证。泰国军方进一步控制了对残军的指挥权,在残军参加护路期间,泰国军方每人每月发给370铢,每月补给泰币约60万铢,至1981年12月“护路任务”结束。 残军及眷属,被泰国移民局安置在泰北七个村寨。1970年10月,残军与泰国军方达成协定,同意残军老弱官兵和家属迁入泰北山区居住和生产,每人分给土地,由泰国移民局安置了6000余人在村寨。 1975年,泰方将残军及眷属所在的村寨改名为“自立村”,意即村民要自立更生,依靠正当行业,发展经济,独立防卫。 1980年,“自立村”由7个发展为13个。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他们及其后代人数已逾5万人,不过居住在村寨里的却不足3万人,因为有人在附近城镇出生,而已取得泰国国籍,可以自由移居泰国其他地方。比如清莱湛和平新村有400余户,粮食已能自给,居民不再种罂粟,而改种咖啡、茶叶、水果,但蔬菜还得向外购买,村内有商店十多间,每逢街天(集市)更是热闹。 各自立村均设有村长,多由国民党残军留下的老年军官担任;每个自立村有一个自卫队,人数从几十人到100人不等。13个自立村计有自卫队员1000余人,多系本村残军的第二、三代中青年人。每村有一个由本村村民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管理本村一切事务。 泰国军方设有“三二七部队”,专门负责管制13个自立村,白天由陆军数人把守村口,检查出入证件,晚上由自立村自卫队负责治安。到了1986年4月,泰国出台政策:“自卫队先缴枪,经过甄别考查,是否忠于泰方后,再吸收他们加入泰国国籍,并重新发给武器,成立新的自卫队,但只能穿便衣。被吸收泰国国籍的只有2000余人,其他村民只能领取外籍人临时居留证,只能到离村100公里的地区活动。 残军尽管生活极不安定,但中文学校仍以各种形式继续开办,尽管泰方提出,自立村的所有学校应受泰国教育法令的约束,应以泰文为主课,中文为选修课,每周授中文不得超过五小时。但学生学中文如饥似渴,师生就利用早晨和晚上非正课时间,系统补习中文,这样既不违背泰国法令,又可以学好中文。 第一代残军官兵,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已经所剩不多,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许多都能讲云南话,大多数人不懂缅老语,形成了一个相对和居住国泰国隔绝的封闭社会,保留着华的传统风尚,当然,也有不少人定居于泰国其他城镇。 残军的第三代的年轻人出生于泰国医院,根据泰国国籍法的法令,他们自然获得了泰国国籍。如果在泰国北部的一些城镇可以看到相貌酷似云南人,讲着一口云南话的青年男女骑着摩托车在街上驰骋,这很大概率就是残军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