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在深夜遭遇暗杀,凶手五人,其中四人当场被击毙,一人逃脱,此人便是潘特。七年后,1950年,刚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肖华在北京街头偶遇卖香烟的潘特,一眼认出这正是当年杀害黄骅的凶手。肖华立即报警,潘特被当场制服,落入法网。
黄骅,一个贫苦农家少年,自小便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在嫂子的支持下,他得以进入私塾读书,但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打工。1926年,黄骅加入了革命,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他积极参与组织农民抗租抗税,逐渐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抗日战争爆发后,黄骅来到冀鲁边区,组建游击队,带领部队多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然而,194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黄骅在返回住处途中被潘特等人暗杀,年仅36岁。军区立即成立专案组调查,很快查明了四名凶手身份,但潘特却如人间蒸发。
七年间,专案组一直在追查潘特的下落,但这个案子渐渐成了一桩悬案。直到肖华在北京街头偶遇潘特,这个案子才有了转机。潘特被制服后,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交代了这些年东躲西藏的经历。最终,潘特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案件侦破后,新华社发布了新闻通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黄骅的嫂子柯九菊特地从湖北老家赶来北京,在法庭上讲述了黄骅的成长经历。公安部门对这个案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专门成立的工作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档案。
为了纪念黄骅,当地政府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纪念馆,每年清明节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祭奠。黄骅生前带过的部队,将他的名字命名给了一个连队,这个连队世代相传黄骅精神。
七十多年过去了,黄骅的故事依然在传颂。他的精神、品格和付出,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