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手术后的陈毅“恢复”得不错,就提出去北戴河看看,没想到张茜大发脾气…… 1969年,为了应对特殊政治环境的需要,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部分住京领导人疏散到全国各地,以减轻首都的政治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陈毅被派往河北省的石家庄市。 陈毅的秘书杜易,一位跟随他十年之久的忠实助手,负责整理他的行李,包括日常用品和办公物品,确保一切必需品都已备齐。 石家庄与北京在多个方面有所不同,尤其是医疗资源和环境条件都不及首都。这一转变对身体已有不适的陈毅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他的健康状况在调动前就已引起关注,而这次迁移可能会加剧他的健康问题。 1970年,陈毅在石家庄居住期间,突发严重腹痛并伴随腹泻,当地医生的初步处理未能缓解他的痛苦。随后,他的夫人张茜紧急向中央军委申请,希望尽快将陈毅送回北京接受更好的治疗。 但是,庐山会议的举行延误了他的回京计划,直至同年十月,陈毅才得以返回北京,并立即被送往301医院。 在301医院,尽管进行了多种检查,医生们始终未能确诊陈毅的病因。陈毅本人在病床上变得焦虑不安,强烈要求出院,他认为自己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应在医院中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最终,在杜易和张茜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同意进行一次全面会诊,以查明病因。 会诊中,医生们发现陈毅右腹部有一个硬块,疑似急性盲肠炎。在准备手术的过程中,医生决定进行探查手术,但在手术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结肠癌瘤,位于肝曲附近,已经严重影响到肠道功能,并且癌细胞开始转移。 这一发现令在场的医生措手不及,因为手术室内的设备和人手都不足以处理如此复杂的情况。得知情况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立刻指示,必须全力以赴救治陈毅,调集最好的医疗团队参与手术。 手术持续了五个小时,医生们尽力切除了病变组织。但是,手术后陈毅的状况依然严峻,术后感染和持续的高烧使他的情况更加复杂。 周恩来得知陈毅的病情后,专门邀请了华侨医生吴桓兴,他是国内镭放射医院的院长。吴院长经过详细检查后发现,陈毅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癌症症状,然而因种种原因,直到此时才得以确诊。这一延误,导致病情迅速恶化,让医生们痛心不已。 为了尽可能延长陈毅的生命,吴院长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考虑到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可能对陈毅的身体产生极大负担,医生们担忧他是否能够忍受。陈毅对此表现得异常坚强,他提到自己曾在战时受伤,不论伤口如何痛苦,依然坚持战斗,治疗时的不适又怎能让他退缩。 治疗过程中,陈毅的身体逐渐恢复,一度让周围的人感到希望。他甚至在五一劳动节时,精神焕发地参加了毛主席举办的宴会,令大家一度误以为病情已好转。然而,医院的检查结果并未如预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多个部位,治疗的效果有限,医生只能尽力减轻他的痛苦。 1971年7月,陈毅向医生提出前往北戴河疗养。尽管医生们对这一决定心存疑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吴院长叹息道:“陈老总要去就让他去吧,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了。” 北戴河的海风和碧海让陈毅感到一丝久违的舒畅,他与张茜一起漫步海边,放松身心,回忆战斗岁月。朱德、聂荣臻夫妇也来到这里,与他共度难得的时光。他们曾共同历经战火,如今在平和的环境下再次团聚,这段时光成为了他生命中的珍贵回忆。 然而,癌细胞的侵袭并未停歇,陈毅的病情日渐恶化。1971年11月,病情急转直下,陈毅的身体无法再承受任何进食,只有通过营养液维持生命。周恩来得知后,急忙安排将他转入日坛医院继续治疗。然而,癌细胞的扩散已经无力挽回,陈毅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他弥留之际,周恩来、朱德、聂荣臻等老战友纷纷前来看望。这些曾与他同生共死的朋友,看到他被病魔折磨得瘦弱不堪,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1972年1月6日,陈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